两会热评⑤丨一座城,三句话看“环境”

在后疫情时代,哪座城市能率先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就要看营商环境谁家强,看哪里的土壤能够将三个“敢”字发挥到极致。

政府的“敢”,推动了市场主体的“敢”,市场主体的“敢”,成就了城市的发展。

两会热评⑤丨一座城,三句话看“环境”

两会开启,成都大事。全城市民的眼睛追着代表委员们的身影,耳朵捕捉代表委员们的话语。

从香港飞过来的蔡锦豪委员说:一下飞机,就看到这个城市充满活力,发展动能很强。 

长期往返于蓉港两地的李娟委员说:成都越来越国际化。外语标识越来越多,说外语的人也越来越多,包括地铁、机场在内的现代交通体系越来越完善,对外地来蓉人员也越来越友好。 

今年两会新当选的彭怡岚委员则专门提到12345亲清在线,她说,“用接地气的说法就是,成都为更好地服务企业发展‘操碎了心’” 

短短三句话,三句话不简单。

听话听音,锣鼓听声。三句话讲发展,讲效率,讲服务,其实讲的都是一个东西:环境。

拼经济,拼高质量发展,拼城市“出圈”,其实拼的就是营商环境。所谓营商环境,指的是市场主体在准入、生产经营、退出等过程中涉及的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人文环境等有关外部因素和条件的总和。有了好的营商环境,才会来投资、来人才、来项目,才扩得大投资、留得住人才、建得好项目。中央一再强调,要营造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三个“敢”字,意味深长。在后疫情时代,哪座城市能率先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就要看营商环境谁家强,看哪里的土壤能够将三个“敢”字发挥到极致。

开年以来,营商环境成为成都第一热频词。春节过后,市委市政府在第一个工作日召开的第一个会议,就是12345亲清在线启动暨优化营商环境座谈会。开年第一会,不仅是动员令,也是风向标,全面传递了成都优化营商环境的坚定决心、全力支持市场主体发展的鲜明信号。

两会热评⑤丨一座城,三句话看“环境”

↑企业服务专席区的工作人员正在接听电话

这些年来,成都推动营商环境全面优化从未止步,短短几年,营商环境改革措施已经“蹭蹭蹭”从1.0版迭代升级到5.0版。把这些改革措施放到全国看,诸多创新,不乏亮点。比如立法出台了《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在全国首发城市机会清单、首推包容审慎柔性监管,创新设立重大产业化项目投资基金和科技创新投资集团,以及推进“互联网+”监管执法,探索推行首违不罚事项清单和不予行政强制措施事项清单等等。打造12345亲清在线,更是柔性服务的一个创新举措。打造一个政企互动的“总客服”,便利企业的“总平台”,就是要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更加便捷、更加优质、更加高效,更加公平的服务,推动企业更有活力、城市高质量发展。有这些改革创新举措,才有了成都连续两年获评“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市”的荣誉。

刚刚过去的2022年,为什么面对疫情高发频发、极端高温干旱、电力电量双缺、暴雨山洪灾害等多重困难挑战,成都航空旅客吞吐量仍然位居全国城市第1位?全球创新指数上升至第29位?金融中心指数上升至第34位?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政策上的全力支持,服务上的全力增效,要素上的全力保障,稳住了市场主体,稳住了经济,稳住了发展。去年,成都GDP破2万亿,成为第3个经济总量突破两万亿元的副省级城市,全市363.9万户市场主体功不可没。政府的“敢”,推动了市场主体的“敢”,市场主体的“敢”,成就了城市的发展。

有一句话,叫青年在哪里,GDP就在哪里。根据数据,成都目前青年人数已达960.36万,这是一个十分惊人的数字。在老龄化时代已然到来的当下,成都凭什么?凭的就是环境。随着今年两会时间的打开,成都的环境打造,更加令人期待。

红星新闻评论员 刘琴

编辑 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490 字。

转载请注明: 两会热评⑤丨一座城,三句话看“环境”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