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部高分国剧,已经在飘飘的安利清单上蹲了蛮久。
口碑有多好?
光看这剧的江湖绰号,就知道出手不凡:
"请回答 1999 "。
"东北版《想见你》"。
实不相瞒,飘飘一直没写,也是因为嗑得太上头没腾出手 ……
直到三天前,超前点播的大结局已出,在"东北江直树"和"铁原金正焕"中来回挣扎的我才终于可以(心痛地)静一静。
为防剧透,就不说飘飘站的是哪对儿了。
但眼看自己喜欢的 CP 走到 BE 真的太意难平了啊啊啊啊啊啊暴风哭泣一整晚!!!
好在,擦干眼泪,最抓我的那对 CP 还在 ……
而且,永远都会在。
17 岁的李进步,过得不太容易。
频繁搬家转学,在学校没朋友,在家独自做饭洗衣服,还连间自己的卧室都没有。
37 岁的李青桐,过得也有点难。
单亲妈妈独自拉扯女儿到十七岁,生计生活全要一手包办,为了工作深夜出去拼酒,几乎没有享受过一天安稳日子。
但住在同一个屋檐下的她们俩,比起战友,更像是敌人。
女儿埋怨母亲的疏忽和不靠谱,母亲崩溃于女儿的叛逆与不理解。
就像世间无数不完美但真实的亲子关系:
父母在等待孩子说一声"谢谢",而孩子在等待父母说一声"对不起"。
这矛盾注定无解,并且只能在日复一日的鸡飞狗跳中剪不断理还乱地蓬勃发展。
直到对彼此恶语相向——
"如果能回到过去,我宁愿告诉你别把我生下来。"
谁知,负气出走的李进步,在洗浴中心一觉醒来,竟穿越回了 1999 年的东北铁原。
那是母亲李青桐的家乡。
在这个时空中,李青桐不是 37 岁吼女儿的老妈,而是扎着两个小辫儿,活泼又娇憨的铁原小公主。
出场就被公交车门夹着脑袋的那种 …… 敲可爱!
就这样,17 岁的李进步机缘巧合地和 17 岁的李青桐成为了朋友。
这次,她们不再是互相埋怨的母女,而是一起吃烤肉、做作业、谈恋爱的好闺蜜。
17 岁的李青桐,什么都有。
刀子嘴豆腐心的妈妈,平时总揶揄女儿脑子不好使,其实比谁都爱李青桐,看到孩子得阑尾炎就担心得快哭昏过去。
对女儿无限宠爱的爸爸,任何烦恼都不想告诉孩子,自己咬牙硬撑也要让她做无忧无虑的小公主。
永远向着她的闺蜜和朋友,一起挂科一起做梦,对外同仇敌忾,对内义薄云天。
当然还有校霸 学霸的双重甜蜜狙击,让李青桐的高中校园生活飘满了戏剧化的粉红泡泡 ……
臭脸校霸陈君何,从给人家书包上写"丑八怪"到等在班门口耍帅递汽水,别别扭扭的样子萌一脸。
冷面学霸吴智勋,铁打的年级第一,看似对所有事漠不关心,笑起来却能暖化整片雪地。
更别提"霸霸组合"时不时为了李青桐争风吃醋,这画面谁看了不说一句太美?
也正因为这场 17 岁的青春故事实在太灿烂夺目,几乎就快要让人忘了,那个 37 岁的李青桐。
17 岁的李青桐,是站在阳光下的。
她可爱,爽快,勇敢,讲义气,对未来充满想象 ……
而 37 岁的李青桐呢?
她好像什么都没有了。
永远宠溺的爸爸妈妈不见了,闪闪发光的少年不见了,告别了一起吃夜宵的朋友、甜蜜心动的恋情、粉红色的少女房间,取而代之的是颠沛流离、提心吊胆、身心俱疲。
她的日常,似乎就是追在闹别扭的女儿身后,又心虚又严厉地不断喊着:
李进步,李进步,李进步!
女儿李进步,就是她的全部。
《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最打动飘飘的地方,就是它像化学方程式一样,解开了一位母亲的"组成结构":
原来,她们也曾是被宠爱的女儿,是有姐妹撑腰的朋友,是为爱奋不顾身的少女。
——你看,这道理其实很简单,像碳水化合物一样普通平常。
可偏偏很多人都常常忘记了。
正因为每一位母亲都和所有女孩没什么不同,所以她们才不是天生就该追在孩子屁股后面,做一个吃力不讨好的付出者。
她们同样值得最多的赞美、最甜的惊喜、最漂亮的裙子、最浓烈的爱。
剧中面对 17 岁扎着小辫子的李青桐,李进步曾经在心底感叹:
你现在这个样子多可爱呀。你要是保持这样,咱俩也不至于天天吵架呀。
可是环顾一下 17 岁的李青桐生活的地方,你就会明白她的可爱从何而来。
在 17 岁李青桐的世界里,几乎没有任何坏人。
会凶大家不听话的班主任,其实就像是护着孩子们的大哥哥;那个总在找事的男生,只是想看喜欢的女孩脸红的样子;就连班里爱慕虚荣的女同学,也透着一股有趣和调皮的可爱。
——你看,她感受到的全是这个世界的善意。
而中年李青桐的世界,我们只能从细枝末节中去窥探。
她为什么会那么虚荣,在家长会上穿着借来的名牌,吹嘘自己名校毕业?
那或许是因为,她尝过因学历和贫穷被看低的滋味。
她为什么接起电话就能像个社会人一样,该圆滑时圆滑,该撒泼时撒泼?
那一定是因为,曾经单纯、老实的她,吃过足够多的亏。
当 17 岁的李青桐和 37 岁的李青桐站在一起,我们都会下意识地把欣赏的目光投向那个可爱、善良、温柔、无忧无虑的少女。
包括她的女儿。
我们总是忘了:
人往往不是因为可爱而被爱,是因为被爱才可爱啊。
陈若仪和林志颖一起上综艺《婆婆和妈妈》时,曾有一段戳中飘飘的泪点。
母亲节那天,林志颖和妈妈出去买菜,陈若仪作为儿媳招待婆婆的十几位好友,忙前忙后。
最无语的是还遭到各种嫌弃和比较。
有阿姨说她把水果切太大,自己嘴小吃不下 ……
有阿姨说自己吃橘子从来都是儿媳妇剥的 ……
沮丧之际,陈若仪接到自己妈妈的电话,便下意识有点撒娇地问妈妈:
妈妈,你觉得我做你女儿还 OK 吗?
谁知电话那端,妈妈迅速回应:
当然啊!你是上天送来的礼物!
宝贝,你做得非常好!你是一个好太太、好妈妈、好女儿!
问一句能夸你十句的,大概也只有妈妈和爸爸了吧。
电话这边的陈若仪,只好捂住嘴巴,不想让妈妈听出自己哭泣担心。
天底下所有的孩子,都本能地知道要在困了、累了、饿了、难过了的时候找妈妈。
可是妈妈呢?她们该去找谁?
我想,当一个妈妈会哭着想起自己妈妈的时候,她一定已经无助和脆弱到了极点。
这时,如果她是你的妈妈,就请抱一抱她吧。
《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中的李青桐,不是一个理想中的母亲。
她太粗心糊涂,自己出门连电费都忘了交;也不够温柔体贴,西红柿炒蛋都不会给孩子做。
她以为在家长会上撒谎会让女儿更有面子,却弄得女儿被人嘲笑;她以为不告诉孩子爸爸是谁才是对她最好,却让女儿更觉得自己是被抛弃的小孩;她想方设法让孩子去更好的学校念书,却忽略了转学让女儿在学校格格不入没有朋友 ……
不懂得和孩子沟通,放不下家长的架子,都是她的错。
但飘飘也想问一句大实话:
这个世界上,真的存在完美的母亲吗?
我想大多数人,都能理性地给出否定的回答。正如这个世界上,也不存在完美的父亲、完美的孩子。
但无奈的是,纵使我们知道做母亲从来没有正确答案或者攻略,很多人依然会对每一位真实的母亲进行过度的、甚至是本能的苛责。
你妈不也是第一次当妈吗?
不久前,青岛发生了一起悲剧弑母案:
一位 15 岁的女高中生,用丝带勒死了自己的母亲。
飘飘无意妄议这场悲剧中的任何一方,但真正让我愤怒的,是迅速涌来的舆论:
"这一定是母亲把孩子逼急了!"
???
难道一个孩子的成长,不是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综合影响的?
难道这世间所有的错,真的都是母亲的错?
甚至被自己深爱的孩子置于死地,仅仅因为她是一位母亲,心碎的死亡就变成了"罪有应得"?
这种先入为主、不由分说的责难,比起"被侵犯一定因为你穿太少"的恶意推断,有过之而无不及。
飘飘当然深知,原生家庭的不幸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会有多大。但我也愿意相信,世界上绝大多数母亲,都拼了命地想给孩子最好的生活。
平心而论,无论是作为子女还是作为舆论的一分子,很多时候,我们对于"母亲"这个角色都处在一种名义上的赞美、实质上的苛责之中。
一方面我们总是歌颂概念上的母爱,歌颂它的伟大、无私、永不停歇;另一方面我们又总是在谴责真实的母亲,谴责她们的疏忽、疲惫、崩溃、真实 ……
我知道,真实世界的情感,往往都是复杂多面的,更非外人所能轻易置喙。
但飘飘只是希望,当每个孩子试图对母亲表达任何不满之前,都能先试着去理解那个"母亲"身份之外的她。
她可能也很爱吃肉,只是习惯都放进你的碗里了。
她可能也喜欢穿高跟鞋,只是在必须抱着你健步如飞的年纪已经束之高阁了。
她可能比你更爱睡懒觉,她可能像你一样讨厌洗碗,她可能追起星来比你更真情实感,她可能早已不再爱你的父亲 ……
她年少的笔记本上也曾写下你不认识的名字,她昔日的旧照片上也曾记录最无忧无虑的笑容。
——那些,都是她在"母亲"身份之外的,真实存在的自我。
张晓风曾写过一篇《母亲的羽衣》:
哪一个母亲不是仙女变的?
像故事中的小织女,每一个女孩都曾住在星河之畔,她们织虹纺霓,藏云捉月,她们几曾烦心挂虑?她们是天神最偏怜的小女儿,她们终日临水自照,惊讶于自己美丽的羽衣和美丽的肌肤,她们久久凝注着自己的青春,被那份光华弄得痴然如醉。
而有一天,她的羽衣不见了,她换上了人间的粗布——她已经决定做一个母亲。有人说她的羽衣被锁在箱子里,她再也不能飞翔了。人们还说,是她丈夫锁上的,钥匙藏在极秘密的地方。
可是,是她自己锁住那身昔日的羽衣的。
她不能飞了,因为她已不忍飞去。
并非每个孩子,都能有耐心和幸运,见过那件母亲的羽衣。
但至少,希望你能记得。
今天那个不再年轻的母亲,也曾是可以穿上羽衣,飞去云端的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