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陆军第73集团军医院圆满完成“卫勤力量—2020A” 跨区基地化训练,凯旋归来!
这次跨区基地化训练,医院在新体制编制下首次整建制抽组野战医疗队,从福建厦门千里机动至重庆某卫勤训练基地,全程紧贴实战化、野战化、岛战化,重点检验野战医疗队铁路装卸载、远程机动、卫勤侦察、昼夜间伤员搜救、批量伤员救治等10余项战场保障能力,综合成绩在4家参训单位中领先。
▲野战救护所部署展开全景
▲组织批量伤员救治
“命你部10时转入一级战备!”随着导演组一声令下,医院立即召开碰头会、常委会、作战会,组织野战医疗队人员集结、物资装载,快速完成战备等级转进,采取摩托化机动和铁路输送相结合的方式,抵达重庆白市驿站。
▲召开会议部署行军路线
▲野战医疗队兵发西南
▲组织车辆装载
车辆刚从铁路卸载下来,导调指令紧随而来,野战医疗队需摩托化行军40多公里到达预定地域进行宿营伪装,队员们顶着大雨迅速完成编队。雨雾交加的天气,对途中指挥和驾驶技术都是严峻的挑战,医疗队队长陈岗派出警调人员赴前方途经路口警戒,确保了车辆顺利通行,导演组称赞道:“你们是近三年来摩托化机动组织最好的一家医院。”
▲抵达重庆白市驿站
▲摩托化行军
▲组织宿营伪装
▲宿营伪装警戒
第二天清晨,接到20公里徒步行军命令后,指挥组迅速筹划行军路线,所有参训队员在细雨中负重前行,途径之处多为崎岖山路,泥泞湿滑,为鼓舞士气,队员李力、顾悦带领大家唱响了军歌,叫响了“73,不一般”的口号,队员们始终不抛弃、不放弃,全员满装提前21分钟到达终点。笔者看到好几名女队员流下了欣喜的泪水,文职女队员张珍说:“看到大家团结协作、咬紧牙关拼命冲刺的画面特别感动,哪怕衣服湿透了、鞋子磨破了,也不忘争夺这份集体荣誉。”
▲徒步行军咬紧牙关冲刺
▲队员们团结协作冲向终点
卫勤侦察、警戒防卫、小股敌特袭扰、昼夜间伤员搜救……一个个紧贴实战的训练课目接踵而至,让参训队员加速融入战场环境,提升适应未来作战的能力。
▲组织人员进行卫勤侦察和警戒防卫
▲组织夜间搜救伤员
“接上级指令,命我部前往G04码头前接伤员9名,分类组派救护车1台,运输车1台,迅速出发。”野战救护所正在部署展开之际,导演组临机下达前接伤员指令,由陆军军医大学学员扮演的“蓝军”模拟伤员发起第一轮攻势,各模块一边展开医疗要素、一边前接分类伤员。面对高难度的挑战,医疗队员密切协同,比预定的部署展开时间提前14分钟完成。
▲搭设医疗帐篷
▲展开医疗床位
批量伤员救治是这次训练的重头戏,为检验一线机动卫勤分队实战救治能力,“蓝军”发起了总攻,两小时6批73名不同伤情模拟伤病员轮番“轰炸”,以医疗队的体量超出医疗所的能力,创军委基地化训练7年来批量伤员之最。分类组组长童林荣合理安排前接分类人员和车辆,组织护士和担架员引导不同伤情、伤部、伤势的伤员至不同区域。
▲前接伤员至分类场
▲分类组对批量伤员进行检伤分类
“心脏骤停、腹部大出血、血氧急剧下降……”在各组室,导调情况瞬息万变,队员们及时、灵活处置各种突如其来的情况,导演组在现场边导调边打分,数十个摄像头全程记录队员们的操作情况。手术组组长杨新蕾深有体会地说,“这次训练对我们手术组治疗理念和治疗策略冲击很大,以前我们在医院的时候,是怎么想把一个手术做得完美,但是到了战场上,医疗资源非常有限,医务人员缺乏,伤员数量非常多,这种情况下,我们要以最短的时间、最小的损害,去发现最致命的伤情,并对它进行控制,以利于伤员及时后送,挽救更多伤员生命,为后期治疗提供最大的保障。
▲轻伤处置室护士询问伤员病情
▲医疗保障模块对伤员伤部进行拍片
▲重症救治组抢救伤员
▲手术组对模拟伤员实施“手术”
据了解,此次跨区基地化训练采取“先考、后研、再考”的模式组织,通过检讨反思、分组讨论、桌面推演、模拟训练等方式,进一步巩固强化训练成效。
▲训练期间复盘研讨
野战医疗队队长陈岗介绍,这次演训组织形式活、参演兵力多、转换节奏快、实战氛围浓,对医院野战医疗队来说,不仅是一场卫勤练兵,还是一场头脑风暴,不仅逼出了问题,还逼出了能力,感受到了实战环境下卫勤救治场景,深化了战时卫勤保障认知,将促进集团军医院卫勤保障能力建设实现新突破。
▲防疫模块进行水质检测
▲对医疗器械消毒灭菌
▲遭受意外“火灾”袭击紧急灭火
▲后勤保障要素热食供应
▲训后集体合影
文图 | 王一军、林文韬、徐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