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拆弹”救醒昏迷患者

原标题:成功“拆弹”救醒昏迷患者

通讯员 赵洁 李鑫 本报记者 肖建军

不久前,消防员小金在进行专业训练时突然没有任何征兆地重重摔倒在地上,陷入昏迷。急救人员接到呼救后迅速赶到现场,在紧急处理后,将其快速送到河北省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最终,经过医护人员的全力抢救,小金恢复健康,重返训练场。

闯过第一关

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急诊科、神经外科接诊后,第一时间进行专家会诊,综合患者意识、查体及病史,考虑可能为颅内出血。

医护人员紧急进行头颅CT及CTA检查,不出所料——是大量蛛网膜下腔出血。影像科第一时间做出3D血管成像,考虑是颅内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破裂而造成的脑内出血。

动脉瘤破裂出血汹涌,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影响极大,很有可能导致呼吸心跳骤停,危及生命。因出血量大,破入脑室,又造成了急性脑积水,小金病情加重,呼吸越来越微弱……

救命,第一步就是要先把脑积水引流出来。一分钟都不能耽搁!神经外一科主任董海青在会诊后果断决定,行脑室钻孔引流术。30分钟后,只见医生手中的引流管中,红色脑脊液被慢慢引出。随着手术的进行,患者的呼吸终于趋于平稳。

第二天早上,小金慢慢睁开了双眼,他那一天一宿没合眼的父母长长地舒了口气。

但,这只是大家闯过的第一关。

巧除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就像一颗不定时炸弹,随时有再次破裂的可能,危及患者生命。挽救患者生命,最重要的是成功“拆弹”。

董海青分析病情后,决定行血管内介入动脉瘤栓塞术。小金的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且瘤颈较宽,对侧大脑前动脉未发育。正常的血流会分布在两支血管,而小金却少了一支血管,且动脉瘤处于血管的拐弯位置,血流对血管的冲击力倍增,单纯栓塞难度较大。考虑到患者非常年轻,血管内支架的置入可能会对患者后期产生一定影响,董海青决定不置入支架,而是利用导管辅助,将微导管微导丝顺利送达动脉瘤内预定位置。

栓塞部位处于脑血管远端最深远的部位。董海青通过穿侧股动脉将导管导丝按照既定路线输送。又细又软的导管在蜿蜒曲折的细小血管里游走,弹簧圈填充栓塞,每一个环节必须精准到位,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差池。在介入科、麻醉科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动脉瘤终于“消失”,且载瘤动脉显影良好,大家悬着的心放了下来。

经过神经外科医护的精心疗护,10天后,阳光帅气的消防战士小金重新站了起来,踏上了回部队的康复之路。

据董海青介绍,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管壁病理性局限性扩张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发病率约为3%,每年发病人数600万,有着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近半数的破裂动脉瘤患者遗留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近年来,血管内栓塞治疗已经成为脑血管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随着栓塞材料的不断进步以及栓塞方式的多样化,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技术日趋成熟。该技术创伤小、疗效好,且患者术后恢复快,因此逐渐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2K5NIR3Y】获取授权信息。(赵洁 李鑫 肖建军)

责任编辑: 小云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259 字。

转载请注明: 成功“拆弹”救醒昏迷患者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