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中国植树造林经验启迪世界

彭博新闻社网站9月14日刊载题为《中国40年植树计划,经验可供世界参考》的文章,文章介绍了中国植树造林的成就和经验,相关内容编译如下:

每年春天,政府官员、教师、学生和企业员工都要开展集体植树活动。国家媒体也表扬林业工作者,明星纷纷充当“植树大使”。3月12日是全国植树节。

1978年,为保护华北、西北和东北三个受戈壁沙漠刮过来的沙尘暴影响的地区,国家开展了“三北”防护林工程,目标是在2050年之前,在中国北方种植3500万公顷的新树。在随后的40多年中,植树成了受到个人和公共部门喜爱的应对气候变化的一项活动。

根据官方数据,中国的森林覆盖率已提高到近22%。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卫星图像证实,中国是世界植树造林领域的领跑者。

苏黎世大学和北京大学环境科学教授伯恩哈德·施密德说:“在退化区种植单一植物或许比什么都不种要强。但如果混合种植会更好,物种越多,生态系统的功能就越强。”

中国在为迅速发展的城市增加树木和绿色空间计划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功。自2004年以来,大约170座城市开展了“森林城市”运动,意在绿化城区,限制污染。如在距离北京130公里的雄安新区,“千年秀林”项目混合种植了100多种树木。今年秋天还要增加3600公顷树苗。中国计划在这个十年末,每10座城市中有7座城区土地绿化率达到40%。

最近的证据表明中国吸取了过去的教训。京津沙尘暴源头控制项目第二阶段计划要求85%的专用地面积用于“天然造林”——封锁包围退化区,让植被自然恢复生长。

中国认为植树造林活动取得了成功,是一种“基于自然的解决办法”。

造林也是一项复杂而微妙的任务。它要视当地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必须要为今后将要看护森林的几代人所在的社区提供经济和社会效益。

与此同时,据中国绿化基金会介绍,根据“一带一路”胡杨林生态修复计划,到2030年将建成3条“一带一路”胡杨林生态修复带,分别是中国西北“丝路核心区”胡杨林生态修复带、“中巴经济走廊”胡杨林生态修复带和“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胡杨林生态修复带。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838 字。

转载请注明: 美媒:中国植树造林经验启迪世界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