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赵恩霆
整整一个月前,一场“威力堪比小型核爆”的大爆炸,将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港口夷为平地,半座城市的建筑物受损,造成超过180人死亡、6000多人受伤。世界银行估计,直接和连带损失分别达46亿美元和35亿美元。联合国机构发出警告,黎巴嫩一半以上的人口在今年年底前可能面临食品危机。
大爆炸发生之时,正值黎巴嫩陷入1990年内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经济危机之际,新冠疫情已让该国雪上加霜,突如其来的惨剧无益于在伤口上又撒了一把盐。更令黎巴嫩人气愤的是,大爆炸还将黎巴嫩政治和政府低效与无能暴露无遗。
8月31日,前总理迪亚卜领导的政府集体辞职20天后,黎巴嫩总统奥恩任命了新总理阿迪卜。当天,法国总统马克龙再次到访黎巴嫩,奥恩亲赴机场迎接,这一幕曾在8月6日——贝鲁特大爆炸两天后上演过。而且,从时间点上也不难看出,马克龙访问与阿迪卜上台之间势必存在某种联系。
事实上的确如此。阿迪卜之所以能迅速得到议会多数支持,除了是当前政治和经济危机的险恶形势使然,来自法国的压力起到了关键作用。马克龙直言:黎巴嫩迅速组建政府并切实推进政治改革,是获得法国、欧盟乃至国际社会经济和金融援助的前提。
在黎巴嫩问题上,法国的影响力毋庸置疑。马克龙此次到访适逢黎巴嫩划归法国委任统治百年,而在8月初那次贝鲁特之行中,马克龙俨然就是“救世主”,他视察大爆炸后的贝鲁特港口区,批评黎巴嫩政府腐败无能,在街头与悲愤的市民握手拥抱,甚至还有约6万人签署请愿书,希望法国再次接管黎巴嫩。
在马克龙施压下,黎巴嫩有了新总理阿迪卜,各政治派别承诺15天内组建新政府——以往组建新政府往往需要数月时间;新政府预期将在8周内推动改革。作为回报,马克龙和联合国在8月10日主办了一场国际社会援助黎巴嫩会议,筹到超过2.5亿欧元资金,其中法国捐了3000万欧元。
马克龙宣布将在10月主办第二次国际社会援助黎巴嫩会议。但重点是,他此次出发前往贝鲁特之前,先给黎巴嫩政坛来了个“下马威”,敦促各政治派别接受改革,在未来半年至一年内推动变革、拿出议会选举时间表,创造新的政治秩序。
马克龙警告说,接下来3个月至关重要,如果看不到改变,黎巴嫩不仅拿不到那2.5亿欧元援助,法国还将阻止国际救助计划,并制裁黎巴嫩统治阶层。为了检验黎巴嫩新政府对改革的执行力,马克龙证实12月还将访问黎巴嫩。
现在,似乎一切就看新总理阿迪卜的了。48岁的他是逊尼派,拥有黎巴嫩和法国双重国籍,曾在黎巴嫩和法国的大学任教。他与前任一样都是技术官僚,过去7年来一直担任黎巴嫩驻德国大使。
宗教派系上符合黎巴嫩宪法对国家权力的分配制衡规则,即总理出自逊尼派,议会议长出自什叶派,总统由基督教马龙派人士担任。他既符合法国利用其影响新政府的目标,也更容易在危机时刻被黎巴嫩各政治派系接受,这是阿迪卜得以迅速上位的重要原因。
但眼下的内外形势对阿迪卜有利也有弊。利在于,政治和经济危机被大爆炸事件推到了临界点,这种紧迫感可以屏蔽一些阻力,再加上有法国支持和民众求变的大势,短时期内阿迪卜应该能较为顺利地推动一些变革;
弊在于,阿迪卜的技术官僚身份既然能迅速被各派接受,就也能迅速被各派抛弃,当大爆炸的冲击波逐渐远去,贝鲁特重建取得一定成果、民众生活重回正轨后,阿迪卜的前途就会变得未卜,难免会重蹈前任迪亚卜的覆辙——被另一突发事件或斗争所牺牲。而且,他能在多大程度上推动改革,也是一个未知数。
黎巴嫩的经济危机由来已久,大爆炸发生前就已因拖欠巨额外债、失业率高企而陷入困境,本币严重贬值导致通胀率飙升。为了防控新冠疫情而实施的社交疏离和经济活动停摆等举措,令经济形势更加严峻。
政治积弊也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黎巴嫩国家不大,但宗教派别纷繁复杂,导致在国家政治架构和权力分配上不得不采取教派分权模式,即便如此该国仍时常陷入政治缠斗,甚至屡现暗杀这种极端活动。
黎巴嫩确实到了不变革不行的时候,近年来在外交上雄心勃勃的马克龙,试图借此机会重塑一个黎巴嫩,至于效果如何,恐怕他自己心里也没有准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