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日报记者 刘垠
141178万人!今天,这一数字刷屏了。
“十年来,我国人口总量持续增长,仍然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5月11日,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国新办举行的发布会上表示,不仅人口质量稳步提升,人口受教育程度也明显提高;人口结构调整变化,性别结构改善,年龄结构是“两升一降”。人口流动集聚的趋势也更加明显,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
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徐想 摄)
十年间,我国人口的主要变化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和人口发展的历史进程,反映了推动高质量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历程,也符合人口自身发展趋势和人口与经济社会相互作用的客观规律。同时,普查数据也反映出我国人口发展中面临着一些结构性矛盾,如劳动年龄人口和育龄妇女规模下降,老龄化程度加深,总和生育率下降,出生人口数量走低等。
“我们要辩证看待人口变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宁吉喆进一步分析说,一是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优势将长期存在,人口与资源环境仍将处于紧平衡状态;人口增长放缓,需要采取措施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二是劳动力资源依然丰富,人口红利继续存在,同时劳动年龄人口逐年缓慢减少,经济结构和科技发展需要调整适应。
三是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人才红利新的优势将逐步显现。同时,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大,产业转型升级步伐需要加快。
四是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比重双双上升,少儿人口比重上升既反映了调整生育政策的积极成效,又凸显了“一老一小”问题的重要性,需要优化生育政策,完善养育等人口服务体系。老年人口比例上升较快,老龄化已成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同时,老年人口的增加也会带来智慧、传承、发挥和需求拓展扩大。
五是人口加快集聚,既反映了城镇化和经济集聚的趋势性变化,也对提高城镇化质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2010年到2020年十年间,我国人口增长出现放缓趋势,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这种趋势?
对此,宁吉喆解释说 ,这种趋势的出现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主要原因是育龄妇女特别是生育旺盛期妇女数量的持续下降,人们生育时间的推迟,以及生育养育成本的提高,这些都导致出生人口规模有所收紧,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结果,也是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普遍面临的问题。
“从近年来我国人口发展变化的趋势看,今后的人口增速将继续放缓。”宁吉喆说,同时,人口增长还受人口年龄结构、人们的生育观念、生育政策、生育成本、公共卫生和健康水平等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我国人口今后会达到峰值,但具体时间现在看还有不确定性,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人口总量会保持在14亿人以上。
普查结果还显示,我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8.8亿人,劳动力人口资源仍然充沛,我国人口平均年龄是38.8岁。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漏登率仅为0.05%,这一高质量的数据是如何获得的?
“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普查的数据质量也是我们普查工作的生命线。”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家统计局总统计师曾玉平说,为获得高质量的人口普查数据,坚持依法普查,广泛开展宣传动员。同时,重点采取了科学设计普查方案、精心组织现场调查、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全程实行质量控制等措施。
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家统计局总统计师曾玉平(徐想 摄)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普查利用信息化手段,对普查方式进行积极探索和创新。比如,首次全面采用了电子化数据采集方式,由普查员使用电子设备采集,实时直接上报数据;首次实现普查对象通过互联网进行自主填报;首次利用行政记录和大数据对普查数据进行比对核查;首次在全国集中部署数据处理,利用互联网云技术、云服务和云应用完成数据处理工作;首次对全国700多万普查人员实行线上集中统一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