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系统阐述了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正确处理“五个重大关系”,即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五个重大关系”既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又是理论概括,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也充满了深刻的道理学理哲理,为以美丽中国建设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思想武器。新形势下,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处理好五个重大关系,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让中国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
鸟瞰梅山湾沙滩公园(8月9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一、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
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也是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永恒课题。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处理好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加快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积极发展绿色产业,才能保护好宝贵的自然资源,让绿水青山常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双赢。
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要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持续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以高水平保护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二、正确处理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
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要求,也是我党一贯倡导和坚持的重要方法论。生态环境治理涉及方方面面、不同领域、多个环节,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以关键环节为突破口带动工作整体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从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入手,注重点面结合、标本兼治,实现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的重大转变,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实践充分证明,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正确处理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工作提升,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多赢。
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正确处理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坚持系统观念、标本兼治,推动局部和全局相协调、治标和治本相贯通、当前和长远相结合,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同时强化目标协同、多污染物控制协同、部门协同、区域协同、政策协同,统筹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统筹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不断增强各项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三、正确处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
生态系统是经过长期演变而形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自然要素共同体,其发展变化具有内在的客观规律,具有自我调节、自我净化、自我恢复的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充分尊重客观规律与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统一,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科学布局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不断加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的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日益生机勃发。实践充分证明,只有把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有机统一起来,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手段,才能找到生态保护修复的最佳解决方案。
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要正确处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遵循生态系统内在的机理和规律,坚持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着力消除和减轻人为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着力提高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能力和稳定性,为生态系统营造良好的休养生息环境。
安吉县山川乡大里村的民宿酒店(8月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四、正确处理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防止过度索取、肆意破坏,做到取用有节、行止有度,离不开强有力的外部约束和高度的内在自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着力构建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环境法律和制度建设进入立法力度最大、制度出台最密集、监管执法尺度最严的时期,为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提供了制度保障。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坚持内与外的有机统一,重在建章立制,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持常态化外部压力,同时增强不同责任主体的行动自觉,才能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
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要正确处理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既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坚持改革创新,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做到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推动生态文明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着力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又激发起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培育生态文化,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让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成风化俗。
五、正确处理“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定,也是我们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扎实推进“双碳”工作稳步前行,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实践充分证明,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必须坚持先“立”后“破”,稳中求进、循序渐进、逐步实现。
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要正确处理“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瞄准既定目标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自主把握路径和方式、节奏和力度。一方面,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政府和市场等关系,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另一方面,以中国理念和实践引领全球气候治理新格局,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所展现出的大国担当,同世界各国一道努力呵护好全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沈小平)
(作者单位:安徽省委组织部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