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妻子病故不下葬,骨灰摆枕边相守33年,晚年才懂长寿并非福气
我国古代历史上,很多大文豪都写过纪念亡妻的作品,其中最著名的还要数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首诗道尽了对妻子的怀念和不舍。
本期小编为大家讲述的这位大文豪,比起苏轼来说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巴金的妻子过世后并没有下葬,他将亡妻的骨灰摆在枕边相守33年,晚年才悲叹的说出了那句长寿并非是福。
上世纪20年代,意气风发的巴金从老家出发,只身闯荡上海。随后在新思想的鼓舞下来到法国留学,在留学期间完成了人生中首部小说《灭亡》,逐渐开始走入了大众视野。
学成回国后的巴金开始了文学创作之路,先后出版了《死去的太阳》,《新生》,《萌芽》等作品,从此之后开始名声大噪,成为了文坛升起的一颗冉冉新星。
从此之后巴金每天都会收来很多信件,大多数都是仰慕他的女性读者写来的。然后有一天巴金再打开信件的时候,却从中掉出了一张面庞清秀的女子照片,上面书写着“给敬爱的巴金先生留个纪念,阿雯”。
巴金在看到这张照片之后,对阿雯留下了良好的印象。经过后来长达半年的通信,他们两个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随后两人约定见面。
照片中的女孩名叫陈蕴珍,两人第一次见面是在上海的一家咖啡店。两人一见如故,因为共同的爱好和追求,成为了两个年轻人最好的“媒人”。
随后两人虽然有着13岁的年龄差,但彼此心意相通,最终确立了恋爱关系。年少以来一直独自一人的巴金,陈蕴珍的出现才让他体会到了家的温暖。
然而不久后陈蕴珍的家里,却为她找了一个大户人家,但陈蕴珍却誓死不从,表示此身此心只愿和巴金结为夫妇。当时正值上世纪四十年代,国内战乱频繁人人自危,他们的爱情却传为了佳话。
得到了爱人的支持,巴金笔耕不辍在此期间出版了,诸如《秋》、《火》等很多的文学著作。陈蕴珍一直以来不管外界的纷纷扰扰,一直都守候在爱人的身旁。
1944年两人定下了婚约,当时巴金已经年近四十,而陈蕴珍也已经二十七岁了。婚后的两人恩爱幸福,巴金一直以来都将妻子当成小女孩一样宠爱。
二十八年的婚姻生活,两人相濡以沫连脸都没红过。巴金对妻子不光是爱慕,还有一份家庭的陪伴和守护在其中。妻子对巴金也是照顾有加,将家中的大小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
然而幸福的时光是短暂的,在出现动荡时期巴金夫妇受到了很多不平等的待遇。尤其是陈蕴珍身体不好,一方面要忍受夫妻分离的痛苦,另一方面也要接受精神上的磨砺。
最终陈蕴珍受尽屈辱患上了癌症,虽然百般不舍但却无奈离开了人世。妻子临走的时候,放心不下的还是丈夫,她说:我以后离去谁会照顾你呢?
妻子过世后巴金老人悲痛交加,先后出版了《怀念萧珊》、《再忆萧珊》等文章。巴金老人看着妻子留下的遗物,很长时间都没有从丧妻之痛中走出。
值得一提的是妻子过世后,巴金没有将妻子的骨灰安葬,而是一直放在自己的枕侧。直到巴金老人过世前的这33年中,他每天都会擦拭骨灰坛子。
当时有很多亲友劝阻巴金老人,让妻子入土为安。然而巴金的回答让所有人泪目:只有留在这个小坛子,我才会感觉妻子时时刻刻与我相伴,她的音容笑貌似乎还在我的眼前。
也有人提议,为陈蕴珍开一次追悼会,正式为前尘往事做一次了断。而这个提议也被巴金否决了,他说拥有妻子的骨灰就是最好的结局,自己百年之后灵魂才会与妻子重逢。
巴金先生到了晚年时接受采访时表示:年少时期总觉得长寿是福,但在我痛失爱妻之后,才发现漫漫岁月一个人孤单走过,这种痛苦和寂寥让我甚至痛恨自己为什么要长寿。长寿对我来说并不是什么福气,而是一层又一层的枷锁和牢笼。
05年的时候巴金先生溘然长逝,享年101岁。这位世纪老人带给我们除了经典的作品外,与夫人伉俪情深的感情也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小编点评:巴金先生的爱情纯洁而美好,人格也让人深感敬佩。即使妻子过世多年,但却依然不舍得让骨灰下葬。守着自己的爱人长达33年之久,直到过世终生未再娶。
这样真挚而美好的爱情,可以说在民国极为罕见。也许对巴金先生来说,骨灰就给他唯一的心灵寄托,因此才会将它放在枕边长达33年。
各位读者,你们对巴金先生的感情有什么评价吗?欢迎大家讨论留言,小编和大家下期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