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往飞云村的路上,每一次的颠簸都是触及心灵的问询,扶贫工作究竟应该怎么进行、我有没有尽到责任、帮扶成效是否有待提升?这几年来,我在帮扶贫困户的同时,也得到了贫困户的激励,这其实是一个互相促进的过程。
我叫宋亮亮,是新蒲新区融媒体中心的一名新闻工作者,脱贫攻坚战打响以后,我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扶贫干部,在大山深处有了牵挂。多年扶贫,接触了许多干部群众,其中令我印象最深、感触最大、甚至对我产生反向激励的就是永乐镇飞云村刘二宅组的李明秀母子。
记得我第一次前往李明秀家,驱车一个半小时到达通村路的一个岔路口,以为到了目的地,但同行的村干部告诉我,还早、还早,还有一段下山的泥巴路只能走着去。新蒲新区的地域面积并不算大,多年来,不论采访还是拍摄,上山下乡是常事,但这条路让我对贫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很难说是条“路”,充其量是田块间的临时通道,又滑又陡,走路必须把重心后移,否则随时会往前摔倒。
好不容易来到了帮扶户家中,一座摇摇欲坠的老木屋,李明秀和她的第五个儿子冯友华很平淡地坐在屋檐下。通过交谈后了解到,李明秀母子的经济来源只有微薄的低保补助和种植辣椒的少量收入,几块石头垫着木板就是她们的床,衣食住行都差到无法形容……但她们在门口的土地里种植了蔬菜和玉米,还喂了几只鸡,勉强能够吃上饭。
让我感到惊讶的是冯友华,5岁失明后,48年来都生活在黑暗之中,但却从未自暴自弃,反而积极面对挫折,居然自己学会了煮饭,靠着一根竹竿的“指引”,还能上山砍柴、种菜。他那种身残志坚的精神和毅力给我上了一堂受益终身的课,我也跟他说过,如果我失明了,肯定不如他。
开始时我挂帮的只是李明秀一人,她和儿子相依为命,但是已经分户,她的儿子冯友华是由另一位同事挂帮。后来,组织上考虑到她们既然住在一起,合并到一名挂帮干部来帮扶更便于开展工作,所以,她们母子都成了我的帮扶对象。
我是一名宣传干部,从工作职能上来说,项目、资金、技术等等都很难争取,能做的确实是非常有限的。当时我也在思考,我能为她们做些什么?搬出去或者住进敬老院是否更合适?但转念一想,一位盲人好不容易熟悉了身边的一切,突然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恐怕连生存都是难题。虽然那年通过政策扶持,修建了厨房厕所、猪圈院坝,居住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但我心里清楚,她们如果思想上不开放、收入上不提升,脱贫是很难的。长久以来,她们习惯了清贫的生活,很难主动想要去改变什么,我必须做好思想工作、提振她们的志气,扶贫先扶志,及时向她们告知政策的动向和开导其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便成了我帮扶工作的重点。
冯友华的生活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去年的帮扶资金下发后,他用来购买猪崽进行饲养。在学会“听”电视之后,他喜欢上了新闻栏目,只要听到有什么优惠政策,都会第一时间打电话向我咨询具体情况。去年底,我们又为他家里添置了新的床铺、床垫、衣柜、橱柜,村里本来打算修一条宽敞的串户路,但因为土地征用未达成共识等客观原因,最后只打通了一条80厘米宽的水泥路,尽管如此,为母子俩的生活还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她们也成功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今年初的疫情对各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冯友华的思想却有了一个大转变。那段时间因为不能到他家里去开展帮扶,所以电话联系就变得频繁得多,但都是谈一些疫情防控的注意事项,并没有听说他有什么“大动作”。直到6月份,疫情得到控制后,我及时前往他家,令我感到震惊的是,他已经雇了挖掘机将门前的路面拓宽,他说,还是想趁着身体好的时候,做一点猪牛羊的养殖业,扩宽路面就是为了以后售卖能有个好价钱,但因为资金有限,只挖了一条毛坯路。
如今,看着他胡子刮了、头发剪了、衣服穿得也整齐了,我的心里充满了欣慰。我也积极和村里进行了对接,将路面硬化的项目资金尽快申报,希望得到审批后,她们母子的生活能有更好的转变。
这些年,我挂帮的三户贫困户都在2019年顺利脱贫,虽然扶贫的任务很艰巨、过程也很辛苦,但看着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好,我觉得一切都值得。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有这一段刻苦铭心的经历,既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收获。
来源:微新蒲
编辑:甘露瑶、陈开艳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来源:遵义发布】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