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把希望的种子播撒在荒漠上

央广网北京2月3日消息(记者李攀奇 胡勇华)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从改革开放之初就长期担负飞机播种和防风治沙任务。39年来,他们作业面积2600多万亩,在荒漠地区、沙漠地带筑起一道道绿色屏障,助力脱贫攻坚,创造生态奇迹,书写下“听党指挥、勇于担当”的壮丽航迹。

“嘴里是沙,碗里是沙,吃的饭里都是沙,睡一觉起来就成兵马俑……”直到今天,说起30多年前的陕北榆林,陕西省治沙研究所所长石长春还是止不住地摇头。“沙进人退”的困境下,当时的榆林人从未想过,这座曾被预言即将消失的城市,有朝一日会成为陕西的畜产品基地和粮仓。

一场冬雪过后,行走在榆林城郊的石长春向记者揭晓了答案,从黄沙漫天变身绿野沃土,奇迹的根源,正是身旁由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撒下的这一片片飞播林。石长春说:“沙漠里人进不去,机械也进不去,咋办?要造林太困难了。飞播治沙就是个高招,把种子往下一飞,靠自然的力量全部埋进去,到了雨季就长出来,成果非常明显。原来不毛之地植被的覆盖率都非常低,为1.5%,沙区到现在有45.2%,已经非常高了。”

飞机播种,防风治沙,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的绿色航迹,始于改革开放初期。那时,生态治理引起国家高度重视,而飞播造林规模大、速度快、成本低。在党和国家的号召下,这个大队官兵作为先行者,面对的是无资料、无设备、无经验的开拓性工作。大多数时候,他们只能在土坡上推出临时跑道用于起降,有的跑道从空中看像一根火柴棍,有的跑道尽头就是悬崖峭壁。大队长辛嘉乘坦言,驾驶飞机在荒漠里播种,难度并不亚于搏击空天战场,“播带是一条一条平行的,这边是起点,那边是终点。第一时间准确进入起点,进去后严格压着线飞,如果不严格压着线飞,种子就不知道飘哪儿去了。再一个技术难点,从终点退出要准确再进入下一个起点,继续下一条带的工作,转弯要一次成型。”

50米,一栋18层大楼的高度,是飞播任务的最佳高度。不同于翱翔万米蓝天,超低空作业意味着飞行员遭遇险情时,处理时间将更为有限。有一年初夏,为了抢夺雨季窗口期,原该大队飞行员李睿在任务返航时遭遇了最不理想的情况——暴风雨。李睿说:“我几乎看不见跑道,模模糊糊知道大概是在这个方向。飞机落了两次没落下来,你想让它往左,它不一定往左,想让它往右,它不一定往右。落地以后,机务的一个机械师要过来推飞机,过来后手就发抖,说终于下来了,跟我们握手时已经哭了。”

绿了大地,暖了民心。党的十八大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赋予了官兵飞播任务新的时代内涵,大家更加坚定了“定让沙漠变绿洲、不播成林不收兵”的决心。近年来,他们自主研制的空中可调式定量播种器等新技术、新器材投入使用后,飞播造林的落种率、存活率等多项指标达到先进水平。飞行员张建刚说:“越深的山里边越贫困,更需要我们去帮他们改善树种。有了这个设备后,就可以没有死角。我们从设备上把两头的端点经纬度输上,(种子)从设备里面开始飞,实现了全覆盖,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每年节省几十万元。”

从高原土坡到秦岭深处,从内蒙古腹地到毛乌素沙漠边缘,39年来,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的飞播航迹遍及内蒙古、四川、贵州、陕西等7省(自治区)130多个县(市)。他们的飞播林聚成块、连成片,为当地民众送去了绿水青山,也带去了“金山银山”。

“走遍了山山水水,美不过辽阔的草原……”冬日的阳光下,阿拉善左旗的蒙古族小伙宝红,开心地唱起歌曲《我的根在草原》。短短几年间,他家的收入翻了几番,还开了一家乐器琴行。截至2020年底,当地3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由于飞播造林带来的经济效益,全都过上了致富的新生活。宝红说:“我们每年也会举办花棒节,到了花棒开花的时候,风景非常美。现在牧区的好多牧民开始训练骆驼和马,游客来了可以放心骑。一年下来,好的情况下,小店年收入可达十万、二十万元。空军确实为家乡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这是我们牧民真真切切感受到的。”

<script>window.FWBATH=1;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644 字。

转载请注明: 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把希望的种子播撒在荒漠上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