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隐者,如今过得怎么样?

新华社乌鲁木齐3月29日电题:大漠隐者,如今过得怎么样?

新华社记者张晓龙、许晟、董博婷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心,克里雅河尾闾,胡杨林深处,曾是达里雅布依村民的家。恶劣的交通、无边的大漠,一度让这座小村如隐者般与世隔绝。

3年多前,小村居民在政府帮助下开始陆续搬往新的定居点。曾经的大漠隐者,如今过得怎么样?带着这个疑问,记者近日赶到达里雅布依新村。

从塔里木盆地南缘的新疆于田县城出发,沿315国道西行不久,折向北方一条直伸大漠的简易公路,再走大约90公里,便是小楼林立、杆线密织的达里雅布依新村。

临近中午,村里的行人三三两两。在家长陪伴下,一些刚从幼儿园、小学放学的儿童正在柏油路边追逐打闹。

巷子口一栋两层小楼门前,84岁的阿不都哈里克·依明抱膝而坐,出神地望着嬉闹的孩童。见我们这些远方的客人到来,老人连忙起身请我们到家里坐坐。

小屋两室一厅一卫一厨,近80平方米。天阴,老人开着一盏白炽灯,把茶几、电视柜、地上铺着的地板革照得锃亮。

“搬到新村后生活咋样?”老人干脆地说,比起上百公里外的老村,新村住的地方最“亚克西”(意为“好”)。这栋二层楼住着4户人家,房子盖得结结实实,还不会停电,“烧电”就能洗热水澡、看电视,甚至取暖。

来新村前,达里雅布依村民从前的房屋都是“木骨泥墙”,用红柳枝和着泥巴建造而成,夏季透光,冬季漏风。直到2002年,村里才靠太阳能用上“时断时续”的电。

不过,老人尚未适应“退休”生活。“突然一下闲了,又不知做些啥!”老人撑开身上那件很干净的灰色大衣,“从前哪穿过这,忙了一辈子,每天放羊劈柴打水,还得进城买米和面、盐和茶。”

对了,进城曾是老村的一大苦差。老人年轻时,就是村子与县城间的“物流小哥”。“骑着骆驼或者驴,从老村沿着克里雅河往200多公里外的县城走,一个来回至少十几天。”老人掰着手指,算着跑一单究竟要帮多少人家买多少袋米面。

2016年,于田县下定决心为这个国家级深度贫困村实施搬迁,并在第二年就修建了从315国道直通新村的简易公路,新村基建也随之展开。

今天,村民骑摩托、坐汽车,从新村到县城只用2个小时。老人和村民也没必要再长途采购,因为新村开张的商店、菜店已基本满足日常需求。

一些村干部介绍,尽管新村有先进的卫生院、完备的校舍,通了柏油路,接了大网电,但真要从老村搬出来,一些村民还是犯了难。

达里雅布依村党支部书记买提肉孜·买买提说,虽然全村1400多人都把家搬到了新村,但有些村民的生计还在老村,他们习惯了在那里放羊、种植大芸(一种草药)。村里因此成立了大芸和养羊合作社,招募这部分村民成为社员,不时回到老村一带工作。

或许除了生计,有的村民放不下的是对故土的感情,比如那位阿不都哈里克老人。自从搬到新村后,老人每个月总要坐上村口的皮卡线路车,穿越流动的沙丘、干枯的河床,回到那片掩映在胡杨林间的老村看看。

“后悔搬出来吗?”“没后悔过。”老人回答得很坚定。为啥这么肯定呢?看看老人陪着小孙女看动画片时,跟着外孙女学认字时,爷孙脸上的笑容,或许就是答案。

据记者了解,去年底,于田县的机场已经通航,这为达里雅布依村发展旅游业带来重磅利好,“沙漠探险、沙漠徒步……终点就是老村。”

如果是这样,老村的记忆将被延续下去,那座密林间的故乡,会给思念着它的达里雅布依村人带去新的馈赠。(完)

来源:新华社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401 字。

转载请注明: 大漠隐者,如今过得怎么样?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