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食堂很好的。现在家里也不烧菜了,都是来这里吃。”住在甘泉路街道甘泉片区附近的吴阿婆,自从片区食堂从2楼搬到1楼,就和老伴成了这里的常客,“不用再爬楼了,为我们年纪大的人带来方便。”
甘泉片区新设了无障碍通道
从2楼到1楼
“刚需”老人吃饭不困难
甘泉路街道网格化综合管理服务中心·甘泉片区自2019年7月运营以来,成为了周边社区居民常来坐坐的地方。“片区原来在2楼, 1500平方米的空间比较有限。因此社区食堂狭小,一到饭点容易造成排队拥挤。”据甘泉路街道社区服务办主任施明浩介绍,片区周边来就餐的居民很多,其中老年人更是占了很大一部分,由于没有电梯,对很多腿脚不便的老人来说,上楼就餐比较困难。
居民在改造后的1楼社区食堂排队打饭
考虑到周边居民的实际需求,甘泉路街道于今年初着手进行改扩建工作。“将原来1楼的店铺收回改造,为片区中增加了660平方米的空间。”施明浩说,社区食堂搬到1楼后,同原来相比,整体面积扩大不止一倍,座椅增设了2倍有余。“很多有‘刚需’的老年居民不用再爬楼梯,来就餐的人就更多了。”
大大的落地窗、宽敞明亮的厅堂、干净整洁的座椅……改造后的社区食堂,用餐环境大大提升。上午10点半,社区食堂就陆陆续续来了不少居民,自觉排起长队,等待着11点午餐的开始。目前,社区食堂供应早餐、午餐。早餐从7点钟开始,有包子馒头、早点小吃、粥品馄饨等22个种类可以选择;午餐包含鸡鱼肉蛋、煎炒蒸煮、美味汤品,有20个左右的各式菜品。不仅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口味需求,而且年满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和特殊群体可以享受到9折优惠,80周岁以上的老人享受到8.5折优惠。
居民在宽敞明亮的厅堂用餐
午间时分,食堂里很快座无虚席。不少人不仅在食堂就餐,还将菜品“吃不完兜着走”。“花样丰富,菜味道也好。最重要的是干净卫生,让人放心。”打包带回家的吴阿婆说,多买一点带走,晚上家里也有得吃了。
据悉,为了让周边居民吃得放心,片区食堂在这次改造中,增加了“明厨亮灶”设备。不同于以往简单的视频监控,这套智能化设备更加集中透明。不仅整合了食品安全追溯、餐厨废弃油脂、AI人工智能等系统,而且如果后厨人员有违规行为,也会被监控实时抓取,及时推送给监管人员,让整个食堂的监管更加实时、有针对性。
卫生站搬进片区
看病配药更加简单了
解决了居民就餐难的问题后,片区又针对居民提出的看病难、配药难问题,将卫生服务站搬进了片区1楼。
“原来的志丹社区卫生服务站在小区里,疫情期间,很多其他社区的居民去配药就很不方便。不少居民就对我们提出了‘能不能有个卫生服务站’的诉求。” 据施明浩介绍,新设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具备挂号、收费、药房、全科门诊、中医门诊、补液、康复理疗等功能,全方位为居民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慢性病随访管理、基本医疗等综合性服务。而且服务站里不仅配备了擅长诊断和治疗内科、小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全科医师,还有曾获评2016年度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优秀住院医师的中医科医师坐诊。
居民在卫生服务站挂号拿药、查询
“即便是量个血压也方便不少。门口进来,自己把医保卡一插就好量,也不要钱。”居民范阿姨每次在这里看病配好药,都会到一旁的智慧健康驿站测测血压。这里还设置了健康云一体机,可以自助检测脂肪率、血压、血氧、心电图等多项健康指标,并能将数据保留在云端,方便随时查看。
居民在智慧健康驿站测血压
“健康云平台”还将全市一、二、三级 400 余家公立医院的医疗资源集中到片区,让居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医院检验检查报告自助打印,二、三级院的预约挂号等医疗服务。服务站为此还配备了志愿者,方便对前来进行健康自测的老人进行讲解。
功能随着居民需求走
“吃喝玩乐”全包了
“我们将在区域内打造东、西、南、北四个片区中心,每个片区有不同的功能特色。”据甘泉路街道有关负责人称,已经建成的东部沪太片区以医养结合,西部甘泉片区以康养结合,目前还在推进中的南部片区是体养结合,北部片区是文养结合,“虽然各有偏重,但核心思想还是根据居民实际需求,注重功能的融合与拓展。”为此,随着甘泉片区的改扩建,空间的扩大,带来的是片区的功能也在不断地优化提升。
为方便周边居民办事,片区在进门处设立了“一网通办”自助服务区。尽管片区不是24小时开放,但在自助服务区大门配置了门禁,居民通过刷身份证或随申办APP亮证扫码的方式,就可在自助服务区办理各类业务。
进门处的“一网通办”自助服务区
“‘刚需’人群的需求解决了,‘活力’人群的需求也要兼顾。”施明浩说,片区还将2楼原本食堂的区域增设为舞蹈室,方便社区团体和居民进行舞蹈和瑜伽练习等。下一步,片区将在食堂增加晚餐的供应,而且还将设立爱心驿站,方便路过的环卫工人、外卖小哥进来喝水、休息,“这是一个暖心家园的活动空间,来关注一些特殊人群中需求。”
“这里的氛围很不错。和认识的人说说话,顺便到旁边食堂吃个饭,到楼上参加下活动,感觉一天很充实。”范阿姨对片区的服务很满意,现在即便不到配药的时间,也会经常到片区溜达一圈,“这里已经成为我们老年人的第二个‘家’。”
记者:张琼
摄影:吴锴
编辑:吴兴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