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零时差工作室
送英雄回家,这是在韩国常驻的中国记者们,每年都总会前往仁川国际机场赴的一场特别之约。
9月16日,在韩国仁川国际机场,中国人民解放军礼兵护送烈士棺椁登上解放军空军专机。新华社记者王益亮摄
回望70多年前,当一批批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跨过鸭绿江时,他们还没来得及洗净解放战争的硝烟,就踏进了朝鲜半岛的冰天雪地,舍生忘死,浴血奋战。
去时少年之身,归来已是报国之躯。如今山河已无恙,烈士们,回家了!
2013年中国与韩国本着友好协商、务实合作的精神,达成了将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归还中国的协议。韩方自2014年起每年向中方移交一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及遗物。至今,韩方已向中方移交了9批共913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
在交接仪式正式举行前的某一天,早几年在京畿道坡州、近几年在仁川设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临时安置所内,会举行烈士遗骸遗物的装殓仪式,确认相关记录、正式入棺。还记得第一次进入装殓现场采访,我不知道该把镜头对向何处。看到志愿军烈士尸骨摆满桌子的场景,对于我内心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
这是2016年第三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装殓现场拍摄的一张照片。照片中是一枚印章和一面圆镜。据韩方挖掘工作人员介绍,随身遗物是挖掘过程中用以证明身份信息的有力物证。随着时间流逝、风雨侵蚀,圆镜早已被打磨得失去了光泽。
韩方在印章旁标记字样“许忠玉印”,但书写标签的人或并不熟悉中国篆刻顺序,实际应为“许玉忠印”。陈尚文摄
2019年国家退役军人事务部联合多家媒体共同发起的“寻找英雄”大型活动,引发社会得广泛关注和参与。写着烈士名字的印章,成了寻亲的关键。许玉忠,河北青县人,1921年生,1951年牺牲,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0军181师543团副班长。终于几经波折与探寻,在烈士原登记地河北青县相邻的沧县找到了他的侄子。当年匆匆一别,七十余载已经过去,很多烈士的父母没能等到亲人的消息,只能将思念和牵挂一代代传承。
烈士寻亲的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过程。但参与寻亲的各方工作人员、志愿者们都说,只要有一丝希望,就要努力到底,为的是要尽一切可能让为国捐躯的烈士们,无名变回有名。
这里我想到了“七一勋章”获得者柴云振老人的故事。那是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中著名的朴达峰阻击战。1951年5月30日拂晓,美军在猛烈的火力掩护下,向朴达峰发起进攻。敌人连续多天攻击,我军半步不退。第六天,疯狂的美军沿着没有路的山梁进攻,我军阵地上的官兵几乎全部牺牲。危急时刻,柴云振挺身而出,率领全班仅剩的3名战士直插敌群,连续夺占3个阵地,捣毁敌人营指挥所1个,歼敌200余人。
然而,柴云振在战后却“消失”了。原来在殊死搏斗中,他身负重伤,后被增援部队发现,辗转送回国内接受治疗,与原部队失去了联系。随后的日子里,柴云振老人回到四川农村,劳作于田间地头数十载,默默奉献。直至1984年,老人的儿子在报纸上看到部队刊登的寻人启事后,才知晓父亲竟然是一位战斗英雄。为什么对自己的功劳不提不念?柴云振老人淡淡地说,“我不是英雄,真正的英雄是那些牺牲了的战友”“荣誉属于祖国和人民,我只有多作贡献来报答”。
今朝英雄归故里,无使忠骨羁他乡。每一个向死而行的生命背后,都有一段不应被忘记的英勇故事。每一个热烈燃烧的忠魂,都蕴藏着一种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70多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对手,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锻造出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197653名烈士,用宝贵的生命写就了一部荡气回肠的英雄史诗。以战止战,以武止戈,中国人民用胜利赢得了和平,赢得了尊重。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六医院(原东北军区第六陆军医院),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曾派出医疗队深入战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该院护理部主任宋爽随部队星夜兼程、驰援武汉,第一批进驻火神山医院。她告诉我:“我所在医院里许多医护人员的祖辈都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抗击疫情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就是我们的精神指引。”
“杨根思连”“松骨峰传人”“临津江突破英雄连”……一支支英雄部队,赓续红色血脉,前往动乱的西非马里、南苏丹等国,为和平出征,为和平而来。
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到打赢脱贫攻坚,从维护世界和平到共建“一带一路”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各国老百姓……正是无数平凡英雄拼搏奋斗,汇聚成新时代中国昂扬奋进的洪流,为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坚定的中国力量。在一次次新闻报道中,探寻、铭记并学习英雄们的故事,继承他们的初心与精神,我感受到这份工作神圣的使命感和高度的责任感,也在其中收获成长、汲取奋发的力量。
责编:孟祥麟、樊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