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路又快要发表论文了。发论文在大学并不是稀奇事,但加上了刘路的名字,立马变成中南大学的大新闻。
刘路又快要发表论文了。发论文在大学并不是稀奇事,但加上了刘路的名字,立马变成中南大学的大新闻。
2010年,本科生刘路因破解国际数学难题“西塔潘猜想”,而震惊国际数理逻辑界;2012年3月,他被中南大学破格聘为教授级研究员,时年22岁,媒体称其为“中国最年轻的教授”,“别人当教授要20年,而他从本科生直接晋级,只花了一年。”
即将要发表的论文或许又是一枚“重磅炸弹”。“这次的论文将产生比破解‘西塔潘猜想’更大的影响力。”中南大学一位老师对记者说。
刘路的这篇论文名为《避免计算DD闭集上的所有成员》,已通过国际数学权威杂志《美国数学学会会刊》评审,进入发表流程。该杂志评审认为,作者“发明了一个全新的技术……是计算理论和相关领域近年来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刘路的同学王亚博说:“很多人都把他当成明星。有师弟得知我认识刘路,大呼天啊,并连连追问:可以见他吗,可以和他说话吗?”
然而,熟悉他的人,却觉得他就是普通学生,穿一身运动装,说话细声细气,不善言辞,十分单纯。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教授级研究员?成为研究员的这一年里,他的生活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位24岁的年轻人正在经历怎样的人生?
刘路的办公室在中南大学老校区,书柜爆满,门也关不上,流泻出几本书。办公室里摆着一张床,单薄的床垫上卷着一床蓝色的被子。矮柜上堆满不搭调的物品:专业书、老干妈辣酱、餐巾纸、刚拆封的口罩。
一进门,刘路就取下身上的包,“啪嗒”一声拍在屋子中间一张大转椅上。在费劲绕过转椅、找来一个棕色的旧保温杯后,他给记者倒了一杯温水。
对于杂乱无章的办公室,刘路并没有解释或掩饰。就在这间办公室,他自学数理逻辑。攻读博士的同时,扮演教授级研究员的角色,但他不用讲课,专攻研究。
接受采访,他不住地用手扯前额的头发,眼神一直回避着,偶尔不经意看记者一眼。
“你最近忙些什么”、“对别人的期待,你有压力吗”……面对记者提问,刘路一阵沉默,脚上的鞋子轻敲着地板“咚咚咚”。他的回答像挤出来的一段段牙膏,声音很细,很犹豫;更像课堂上害怕回答问题的学生,而不是媒体“轰炸”下身经百战的名人。
“确实像个学生。”负责学院研究生管理的金培老师如此评价。曾在路上多次碰到刘路,她关切地问他最近有什么课,家住哪,“他一问一答,口气像学生回答老师。”
金培记起最近一件小事。搭校车回老校区,座位全被占光,刘路最后一个晃晃悠悠上车。没座位,司机执意让他下车。金培替他辩解“这位是老师”。通常,这时会有学生出来让座,但那天没有。刘路没说什么,一个人坐在车尾的地上。“这让我很震惊,他没有一点名人或老师的架子,非常谦和。”金培说。
黑框眼镜,白皮肤,瓜子脸,薄嘴唇,加上一身宽松的运动装,刘路显得格外秀气和年轻。“我本来就是年轻人。没有刻意迎合别人,做出教授的样子。”刘路说,即便被人误会是学生,他也“看得很开”。
与他同在侯振挺教授门下读博的王亚博,也常常忽略了刘路的“正教授研究员”这个身份,而把他归为师弟。“我们一起上博士生课程,有时他没来,我会发短信叫他;我没来,他也会提醒我,像一般同学那样相处。”
在老教授张齐眼里,他是个“小年轻”,“年龄差距太大,我们一般不和他们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