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源自图虫创意
前两天,闺蜜和我诉苦:
她家小儿子的性格似乎太过于懦弱,做什么事情都畏首畏尾的,被别人拿走了玩具也不敢去要,被别的小朋友打了一下就会哭……这在幼儿园里,还不是“受气包”啊?
我问她,想要孩子表现得怎么样?时刻以牙还牙;就是那种别人打了你一下,你要立即扑上去还十下?还是张扬霸气;就是那种看着别人不顺眼,就立即过去欺负两下才过瘾?
闺蜜白了我一眼,说:“倒不是想要孩子刁蛮霸道,不主动惹事儿,但也绝不能怕事儿,至少要懂得‘以牙还牙’啊!”
图片源自图虫创意
我又问她,你家里有客人到访,孩子不想分享自己的玩具给别人玩,你是不是总要强迫他分享?
闺蜜说,“这是‘礼貌’啊!”
我又问,若是不认识的小朋友抢了孩子的玩具,孩子不吭不哈,你是不是却想要孩子立即抢回来?
闺蜜诚实的点点头,说:“当然了,若是被抢,当然想要他抢回来啦!”
我笑:“对于成人来讲,这种道理很好理解,可是对于孩子来说,就是家长的言行不一啊!而且最为关键的是,你的做法,他不理解,更没有心服口服。”
图片源自图虫创意
其实在集体生活中,那些只争不让的霸道宝宝实在是不讨人喜欢,但是那些过分谦让的孩子事事处处都只知道退、忍甚至懦弱,却也更让家长们着急。
然而强与弱,都是宝宝天生就有的性格。无论怎样,都不是宝宝的错。
关键是,如何调整好这个“度”,让孩子做一个既不蛮横霸道,也不隐忍自我的快乐、豁达宝宝。
这就要求我们教给孩子适度的“争”与“让”:不仅懂得如何对别人“让”,也要学会向他人“争”,表达自己的想法,满足自己的心愿。
图片源自图虫创意
【心理学家谈孩子们正确的分享过程】
心理学家指出,孩子正确、健康的分享互动过程,并不是简单的出让和占有。
正确的“争”与“让”的分享过程包含三方面的特征:
1、孩子懂得尊重自己的意愿。
2、在满足自己愿望的基础上,孩子能够理解对方的需求。
3、找到解决方案,并达成共赢。
也就是说,一个健康的互动过程,孩子是不以压抑自我需求为代价的,他和伙伴“争”的是自我意愿被充分尊重。然后,体会到对方的情绪,愿意去满足对方所做出一定程度的妥协,“让”出自己的利益,达到共赢的目标。
整个过程中,争与让都是发自孩子内心的。
如果是为了得到夸奖而做出的虚假谦让,或者为了逃避而做出的忍让、赌气做出的谦让,就背离了快乐共享的目标,在孩子心理上都不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图片源自图虫创意
【父母不妨从这些方面入手,教会孩子们正确的“争”与“让”】
1、尊重孩子的意愿为前提
当孩子们之间发生争抢时,家长不要忙于告诉他该做什么,而是先要静静的看,看他自己会怎么做。
在孩子们自己沟通的过程中,每个人的个性,每个人的内心世界,每个人的渴望和疑惑,都会简单地倾泻出来。
此时,也许玩具本身对他来说并不重要,他想要的是自己内心的表达。
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与其直接告诉孩子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不如多让孩子和外界环境接触,让他在与外界的人和事互动的过程中尽情地流露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这也是他心理成长所需要的养分。
图片源自图虫创意
2、启发孩子的自省能力
对于3岁以下的孩子来讲,他们的思维往往还是“自我中心”的,大多数时候都无法顾及别人的感受和需要。
体现在玩玩具时,就会总想把好的揽过来一个人玩;若是分东西,也总想自己要大的多的好的……
这个时候,如果父母用外在的压力来强求孩子去谦让别人,则很可能违背他们本身的意愿,如果这种意愿经常被压制,他们就可能变得不敢表达自己的感受,甚至给他们幼小的心灵留下阴影,长大成人之后行为方式也可能相对退缩,不敢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最好是在孩子不知道要怎么办的时候,和孩子讨论,应该如何做才更好;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启发孩子就事论事,帮助孩子建立是非标准。
孩子们之间是平等的,应该鼓励他们在游戏和环境中自行寻找规则。
当然,也可以通过讲道理来引导孩子的谦让行为;在孩子无意中做出谦让行为时,立即给予赞许和鼓励。
图片源自图虫创意
3、相信孩子的能力
身为父母,总是会身不由己的凭空产生各种担心:害怕孩子吃亏,害怕孩子犯错误,所以忍不住想要帮孩子做决定,给孩子过多的指点。
实际上,担心是一种特殊的能量。墨菲定律早就告诉我们:当越担心一种可怕的状况出现的时候,我们就会有意无意中强调它的存在,那么担心的事情就越有可能发生。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自在的生命,有他独特的能量。家长应该相信孩子有能力解决好一切事情,而不应该把大人的担心投射在孩子生长的过程中。
即便是孩子偶尔吃亏一次又如何?当然前提是一定要确保孩子的身心安全。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只有在不断的修正过程中,孩子的内心才能得到历练,变得坚强豁达、宽容大度。
图片源自图虫创意
总之,孩子总会长大,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若是没有任何磕磕绊绊是不可能的,谁的成长不是建立在一次次摔倒又一次次爬起来的过程呢?
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一点点的风吹雨打,而历经风雪的人生又难免太过于心酸;所以,需要调整的不仅仅是孩子,还有家长。
父母能够在心平气和中,冷静的看孩子努力平衡“争”与“让”,经历一次次的磨合,再一点点的修正,最终成就最好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