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通了,日子也就好起来了!”在贴满瓷砖、崭新靓丽的小平房前,看着从家门口延伸出去的水泥路,威宁自治县海拉镇江边村62岁的村民唐贵才十分激动。
“以前到对岸的云南火红乡背瓦修房,一个来回需要8个多小时,一背篓只能背70块瓦,而修建这么一栋房子需要几千块瓦。”唐贵才说,以前不通车,天不亮就要出发,翻山过梁,全靠人背马驮。
在海拉镇,可以看到两种景象:站在海拔2879.6米的贵州第二高峰平箐梁子,目光所及之处皆是崇山峻岭,雄壮苍凉;走到海拔1400米牛栏江低谷地带,则是沟壑纵横,河水奔腾。过去,分布在高山与低谷之间的村寨,被沟壑分割成一处处“孤岛”。
交通,成了海拉决战贫困的首要任务。
1997年,在海拉镇党委政府的组织下,时任江边村村委会主任唐贵才带领大家,扛起锄头钢钎,背上干粮向大山进发。其他各村将修路任务承包到每家每户,向破除交通瓶颈发起冲锋。
“汗水打湿后背,肩膀磨起了血泡,半个月的时间修了80米的毛路。”村民唐贵平至今还记得当时的画面,全村老少靠着一锄一锄的挖,虽有战天斗地的雄心壮志,但山体陡峭,岩石多,施工难度太大。
与江边村相比,处于半山之间的文炉村文炉嘎组条件相对好一点,当地村民们赶上了马车。“一驾马车可以抵6个人的劳动力,拉点肥料和砖瓦方便得多,但也危险。”村民施绍柱说,由于道路窄坡陡,马车往往不受控制,几年间就发生了三起事故。
随着脱贫攻坚的不断推进,海拉镇得到了更多的政策倾斜。2014年以来,在省发改委的帮助下,海拉镇在海拔1900米的村落聚居地带分两期修了63.5公里的环山公路,将各村连接起来。
“2016年,我们走遍了全镇18个村,每一个需要修路的地方都在地图上用红笔标注说明。”海拉镇镇长丁润朋说,为了破除交通瓶颈,每一步都不能错。
经过三年的交通大会战,海拉镇新修建了辐射13个村的56公里环山公路、改扩建秀海路和黑海路,完成3条主干道建设;通过“组组通”和浦发基金项目新建264公里的78条支干路。加上老旧道路修缮,海拉镇境内的硬化路达到430公里。
路通了,村民的生活也有了奔头。唐贵才用车辆拉砖修建了新房子,江边村近几年就增添了上百台轿车和几百辆摩托。施绍柱告别了马车,购置了拖拉机在镇里拉货。
路通产业兴,随着通组公路、环山公路等“毛细血管”的打通,海拉镇党参产业迎来发展高峰,从一个交通闭塞的西南小镇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党参交易市场。
2019年,海拉镇种植党参近1.5万亩,产值约1.2亿元,带动2961户贫困群众实现户均增收7500元。2020年,全镇党参种植面积扩大到2万亩,预计将带动户均增收1.2万元。海拉镇还通过调整产业结构,种植青花椒5000亩,马铃薯2万亩,烤烟2500亩,确保户户均有脱贫产业。(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