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现实版的“奇迹男孩”。
他叫刘威麟,因为难产,不幸成为了一名脑瘫儿。
3岁还不会说话,5岁才第一次叫爸,10岁走路还会摔跤。
如今,却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取了扬州大学研究生。
出生后,很多人主张扔掉他,爸爸却坚持把他留了下来。
他3岁时,爸爸索性辞掉高薪工作,专心陪伴他。
“你要接受你的缺陷,然后自己要努力。”
爸爸清楚,不能照顾孩子一辈子,即使再心疼他,也要逼他成长。
爸爸坚持训练他走路、说话,和他一起蹲马步,慢慢他的四肢有了力量。
他练习做家务、洗碗、端菜,可手上没劲儿,一不小心碗就摔了,一个月能摔一桶碗,可爸爸依然让他做。
上小学时,因为写字慢,别人半小时就能完成作业,他每晚都要写到10点半以后。
三四年级时成绩很差,老师都不想教他了,爸爸却一定让他读书,不参加学校考试都行。
在爸爸的鼓励和陪伴下,他一直在默默努力着,不认输,不放弃。
慢慢地自信起来,也越来越自立。
没有人看好他,觉得他高中都考不上,他却考进了重点高中,考上了大学。
大学开学时,他独自一人跨越千里,坐火车到大学报到,并在校长面前立誓,要考研。
4年来,为了心中的考研梦,他更加努力。
每天7点半起床,10点多睡觉,雷打不动。
宿舍、图书馆、教室几乎成为他生活的全部。
他从不封闭自己,主动竞选学习委员,在实验室勤工助学。
面对成功,他说要继续努力,三年后考博。
身体的残疾让他有充足的理由放弃,可他却选择了努力,选择了坚持。
约翰生说过:“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
人生没有捷径,唯有努力才是最该走的路;唯有坚持,才能绽放。
人生没有捷径,要么努力,要么放弃。
一位盲童坚持练琴5年,钢琴考到了十级。
男孩9岁开始练琴,每次练琴,老师必须把谱子一个一个念给他听,看不到琴键,老师就带着他一遍一遍地找。
每学一首新歌,他都要比正常人多花三倍的时间,但他一直坚持从未放弃。
眼睛看不见,就用心来练。
男孩说:“遇到很难的歌,就只能一直弹一直弹。弹多了,再难的东西,也能记住。”
当你觉得无路可走时,坚持就是最好的选择。
一切辛苦皆有回报,也许会迟到,却从不曾缺席。
荷兰一名90后女画师用了16年去画一匹马,终于在23岁逆风翻盘,一跃成为Youtube艺术频道最受欢迎的画家。
曾经,她是一名名副其实的“学渣”。
几乎门门功课不及格,同学嘲笑,老师嫌弃,甚至父母都想放弃她。
高考落榜,进了最普通的社区学院,成绩还是垫底。
还好,她还爱好画画,可喜欢却没有天赋,画得惨不忍睹。
然而,她还是决定挑战一下自己。
她选择了画马。
没人教,她就从网站找绘画视频,一步一步跟着练。
别人玩乐时,她把自己锁进房间,埋头画画。
为了精准抓住马的精髓,她经常一幅画画几十遍。
13岁,她画的马不再被嘲笑成驴子。
14岁,她画的马简洁生硬。
21岁,马开始饱满有力。
又用了几年,她才学会了画调子和对光影的把握。
16年来默默坚持,不断改进。
终于,她笔下的马从最初怪异突兀到刚毅隽永,踏血铁骑。
16年的执着,她从被讥笑到成为了众人口中的“天才画师”。
哪有什么天生优秀,所有优秀都是一点点努力来的,是日积月累的酝酿与沉积。
毛竹在最初五年里,几乎看不到什么变化,实际上它却在深深地扎根。
五年一过,依靠着强大的根系,毛竹就会快速生长,最终创造出自己的奇迹。
人生亦如此。
成功永远在你每一次想放弃时,再咬咬牙努力一下的倔强中,在日复一日把事情做到极致的坚持中。
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做。
而后,聚沙成塔,滴水穿石。
看到一句话:创造美好的代价是努力,失望以及毅力。
首先是疼痛,然后才是欢乐。
很多人开始时意气风发,一遇到困难,就退缩了。
大浪淘沙,真正撑过疼痛期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欢乐。
冯静把五星红旗插在了南抵极,成为历史上第一个仅靠双脚抵达这个地方的人。
然而,从确定目标到完成目标,她坚持了整整五年。
五年中她经历的疼痛,听听都令人胆怯。
身高只有一米六四,先天不足,她就后天来练。
举大米,拖轮胎,划船机……是她的日常。
为了模拟拖雪橇,她每天凌晨一点,负重十公斤,拖轮胎15公里。
每隔一天举一次大米,18公斤的大米她要举1000次。
每天拉划船机,一周中有五天拉20公里。另外的两天每天拉50公里……
更难熬的是远征的辛苦。
去年11月,她带着70多公斤的行李,正式踏上行程。
漫天的暴雪,呼啸的狂风,零下30多度的高寒……一路险象环生。
特别是到了后期,体能下降,左腿拉伤,脚上无数水泡,下巴伤口感染……
每一步都仿佛在说放弃吧,然而她知道每坚持一步,就离终点又近了一点。
当五星红旗飘扬在南抵极时,所有的努力和辛苦都值了。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当站在山顶,一览众山小时,再艰难的攀爬过程都值得。
知乎上有个问题,为什么坚持那么难?
有人回答:因为你只想到甜,却从来承受不了先苦后甜。
同学聚会,大家都围在小张身边称赞、羡慕。
同样是师范毕业,同学们大都在乡镇当老师,小张则通过了自考英语的专科和本科,又考取了名校研究生。
现在生活在大城市,是单位的顶梁柱。
然而,小张一句话,大家都沉默了:要想人前显贵,就得人后受罪。
上学时,小张一心学习。
下了晚自习,蜷缩在楼道里借灯读书。
熄灯后,又在宿舍点着蜡烛苦学。
工作后,每天拖着疲惫的身体下班,又一头扎进书本中。
没有老师教,他抱着复读机,反复跟读。
日语他考了4次,哭过,抱怨过,擦干眼泪,咬牙坚持。
哪有什么一帆风顺,谁不是在千百次的“爱谁谁,不干了”的纠结中,和自己死磕。
也正是多年的坚持,他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拥有了更大的格局。
《精进》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这个世界上多的是短平快、付出马上就有回报的立竿见影的事,也多的是需要长期投入、靠矢志不渝的坚持才有大成的事。
只不过,对前一种人们常常趋之若鹜,对后一种人们却避之唯恐不及。
人们本性追求当下、不费力的快乐。
却不愿意经历磨炼和自律,去获得深层次的精神嘉奖。
然而, 那些一遇到问题就早早放弃的人,从来体会不到拼尽全力,汗水变荣誉的后的那种成就感和价值感。
贾平凹在《愿人生从容》中写道:“人生的旅途,苦与乐总是相随,禁得住多少曲折,才配得上多少幸福。”
想要看到更好的风景,就矢志不渝的坚持下去,撑过疼痛,厚积薄发。
那些自律到极致的人,才能拥有尝惯了低层次的快乐的人,无法品味到的自由的味道。
体坛“女神”朱婷在人大会议上的一番话惊艳了全场:
“顽强拼搏、永不言败,这是我们的女排精神,也是我们的民族精神。”
坚韧和不认输是这个朴实的姑娘灿烂绽放的不二法则,更是父母教给她的人生态度。
13岁时,朱婷被省体校看中。
然而,魔鬼般的训练,远离亲人,她极不适应,常常和家人哭诉。
母亲心软了,想让她回家。
父亲却鼓励她:“练体育都是有苦有甜,没有苦哪来的甜?”
父亲的坚持和鼓励,让朱婷不停的自我激励:“我再坚持一星期,最后一星期了……”
就这样,她坚持一周又一周,直到被选拔上省队。
挺过艰难期,朱婷在省队更加不顾一切的努力练习,后来进国家队,成为世界顶级巨星。
如果当时父亲心软,她的人生也许就是打工赚钱,嫁人生子。
孩子的坚持,更多地源自于父母的坚持。
没有哪个孩子天生就懂得努力,只有在父母的支持和认可下才愿意努力,在父母的点滴呵护中才能学会坚持。
当孩子的热情褪去,意志动摇时,就需要父母鼓一把劲,扶他一把,陪他度过最初的艰难期和中途的瓶颈期。
然而,若想孩子长久地坚持下去,则要让孩子拥有内驱力。
儿童教育学者尹建莉老师说:
“如果没有唤醒孩子本身的内动力,如果没有让孩子自发地努力,家长做再多也是越俎代庖,做再好也是拔苗助长。”
内驱力才是孩子成长的终身加油站。
鼓励和认可孩子,支持和尊重孩子。
爱德华·德西说:想要刺激孩子的内在驱动力,就要让孩子觉得我能行。
当孩子发自内心的想要努力,想要做的更好时,才能在努力的路上,坚韧地走下去。
当坚持成为一种习惯,他们就拥有了通向成功的铠甲。
非常喜欢一段话:
“每一个优秀的人,都不是与生俱来带着光环的。雕塑自己的过程,必定伴着疼痛与痛苦,可那一锤一凿的痛苦,必能让你收获更好的自己。”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想让孩子拥有更好的自己,就要让他受得住疼痛,懂得坚持。
与所有如我一样的父母共勉。
作者:粟言,秉承匠人精神,打磨走心文字;以我点点粟言,予你一束微光。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