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若用好了,便是暖入孩子心扉的春风;用不好,也能成为伤人的刀子。
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本意都是想让孩子变得更好,但用错误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良苦用心,就变了味。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开头就说: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语言上的暴力,是一种更为隐秘、不易察觉的暴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刀子嘴,豆腐心”。
其实这种隐形暴力,对孩子的伤害,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
无意间看到一个视频,里面盘点了父母常对孩子说的8句话。
每一句话,都像利刃,扎入孩子的心里。
01对外表的恶毒评价“好胖”、“好矮”、“好瘦”、“头发好丑”、“穿衣服好难看”,这样的词汇,别说是孩子,大人听了都会感到刺耳,受不了。
有时候大人可能只是开开玩笑,但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就像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说的:小孩是不会区分事实和笑话的,他们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知乎有位网友分享了自己的一段经历,看了很让人心疼:
我从小就被爸爸说长得丑,爸爸的本意是希望我好好学习,不要在乎外貌,但是用力过猛。
经常吃饭吃得好好的,爸爸猛地一抬头看我一眼,说,我女儿怎么能长这么丑......
小心翼翼吃着饭的我,真想找个地方躲起来,每次过后都要找个地方偷偷抹泪很久。
我从小就被爸爸说长得丑,爸爸的本意是希望我好好学习,不要在乎外貌,但是用力过猛。
经常吃饭吃得好好的,爸爸猛地一抬头看我一眼,说,我女儿怎么能长这么丑......
小心翼翼吃着饭的我,真想找个地方躲起来,每次过后都要找个地方偷偷抹泪很久。
没有人不在意自己的长相,我们要告诉孩子,你有自己的独特之和可爱之处,帮助他发现自己的优势,其实更重要。
这样,孩子才不会把过多的时间,花在纠结自己的外貌上,有更多精力和时间,用于更重要的事情上。
02过于挑剔孩子的行为举止类似的句子有“你为什么表现得这么怪异”、“为什么这么说话”、“为什么不跟人打招呼”等。
每个孩子的性格和成长节奏,都不一样。
有的是慢性子,你不能要求他一上来,就快速完成你要求的事情;
有的孩子内向,你不能要求他见人就热情地打招呼;
有的孩子活泼爱动,你不能要求他立即安静下来。
有的是慢性子,你不能要求他一上来,就快速完成你要求的事情;
有的孩子内向,你不能要求他见人就热情地打招呼;
有的孩子活泼爱动,你不能要求他立即安静下来。
按成人的标准,去打造孩子,达成父母的期待,这不符合孩子成长的规律,因为孩子无法快速适应这些条条框框。
同时,也会压抑孩子内心的真正需要,让他产生一种错觉:做自己是危险的,会被父母嘲讽。
孩子的个性也会被磨平,变得唯唯诺诺。
作为父母,咱们应该鼓励孩子,勇敢地做自己,给孩子机会,发扬他与众不同的优势,让他去体验和感受。
03希望他从来没存在过你有没有在对孩子感到愤怒的时候,对孩子说过“我真后悔生了你”、“我希望换个小孩”这样的话?
这句话的杀伤力,实在太大了。如果有伤人语言排行榜的话,这句肯定名列前茅。
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父母就是自己的天,他们非常在意父母的看法。
当父母说出后悔生下你时,孩子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安全感,和对父母的信任感,会一下子崩塌。
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不该来到这个世界上,开始嫌弃厌恶自己,甚至陷入抑郁的泥潭里。
在孩子成长的早年,是孩子建立自我认同感的关键期,我们应该给他满满的爱和包容,让他感到自己的价值。
告诉他:你的到来,带给了父母无限的快乐,你让我们变得更幸福。
04一味地强调养他有多辛苦我们对这样的话,可能不会太陌生:“我累死累活都是为了养你”、“为了养你,我太累了”......
在孩子面前,抱怨和唠叨养他的辛苦,有时候初衷是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好好做事。
但孩子想不了这么多,他会认为自己是个巨大的负担。
有的孩子为了讨父母喜欢,就会隐藏起自己的需求,认为自己想要什么东西,都是可耻的,即使那是每个孩子的正常需求。
我身边就有一个这样的女孩儿。
她的妈妈是卖早点的,确实每天都很辛苦,妈妈会在孩子面前,反复强调自己的累和难。
孩子想买一个布娃娃,作为生日礼物,送给最好的朋友,可是她不敢开口跟妈妈要钱。
她只能把每个月吃饭的钱,每天都省出来一点,有时候只喝泡面。
她的妈妈是卖早点的,确实每天都很辛苦,妈妈会在孩子面前,反复强调自己的累和难。
孩子想买一个布娃娃,作为生日礼物,送给最好的朋友,可是她不敢开口跟妈妈要钱。
她只能把每个月吃饭的钱,每天都省出来一点,有时候只喝泡面。
如果这是一种懂事,我希望孩子永远都学不会。
因为没有什么,比孩子自己的身体健康更重要。
无论我们养娃多辛苦,都不要拿牺牲感去绑架孩子。否则,孩子只会我们的重压下,喘不过气来。
05不健康的对比有个段子说得很扎心:每个孩子从小都有一个天敌,那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我相信很多孩子,都曾或正在生活在这样的阴影下。
当父母只看到别人家孩子的优点时,会在心里美化、强化那个印象,从而对自己孩子的期待值逐渐增高。
当孩子达不到时,各种言语的抨击就来了。
这会让孩子自信大为受挫,觉得自己事事都不如别人,产生嫉妒或者自暴自弃的心理。
郑渊洁说:经常拿比孩子强的人刺激他,这类语言最具打击力和摧毁力,是毁孩子的王牌语录。
刺激并不会激发孩子进步,对孩子不评判、不对比,接纳他本来的样子,挖掘他的闪光点,才是让他不断进取的源泉和动力。
06陈述性的言语辱骂“你真没用”、“这点小事都做不好”、“你真笨”,这类的言语攻击,是现实生活里出现比较频繁的词汇。
当孩子做不好一件事时,成绩不理想时,这样的话,总会从父母的嘴里脱口而出,来发泄对孩子的不满。
有些父母,说完也会立马后悔,意识到自己的冲动,但有时候恨铁不成钢,这些话就像开闸的水,倾泻而出。
其实,我们可以换位思考下,当你的上司说你的PPT做得烂,这点工作都搞不定时,你会是什么心情?肯定心里一万个不爽。
相对于大人能找到各种渠道,发泄自己的怨气,孩子可就难多了。
他们更容易被这些负面标签所影响,被打击到一蹶不振。
甚至开始暗示自己:你说我不行,我就真不行,我就破罐子破摔了。
遇到孩子令你不满意的情况时,学会换位思考,那些负面的语言,就会被压制起来,让你变得更冷静和理智。
07威胁遗弃“你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我发现这句话出现的频次,也挺高的。
而且从我们父母辈用到现在,每次都屡试不爽,以至于我们很多父母,差点都意识不到这句话的危害了。
可能你见过这样的情景:
孩子在商场里,哭喊着要买一个玩具,妈妈坚决不让买,孩子就在地上打滚,妈妈这时会说一句终结孩子哭泣的话:你再闹,我不要你了。然后就假装走开,不理会孩子。
孩子心思单纯,以为妈妈真的不要自己了,于是立即爬起来,哭着追上去。
孩子在商场里,哭喊着要买一个玩具,妈妈坚决不让买,孩子就在地上打滚,妈妈这时会说一句终结孩子哭泣的话:你再闹,我不要你了。然后就假装走开,不理会孩子。
孩子心思单纯,以为妈妈真的不要自己了,于是立即爬起来,哭着追上去。
这样看似把问题解决了,孩子也不要买玩具了,实际上,“妈妈不要你了”这句话,带给孩子的伤害,也是无法挽回的。
孩子的安全感,被完全破坏,会很容易导致他以后的性格,变得患得患失,对人不信任,也很难建立起健康的人际关系。
处理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不要因为见效快,而选择威胁遗弃这样的极端方式。
养育孩子不能投机取巧,你现在偷的懒,以后都会加倍奉还。
08言而无信最后一种就是言而无信,对孩子的承诺从来都不兑现。
把三个儿子送进斯坦福的陈美玲,在谈到养育孩子的经验时,其中就提到很重要的一条:不要对孩子撒谎。
她说:“做父母不要向孩子撒谎,比如说你答应他明天去公园踢球,怎么累都得去。要是小孩子不相信人,他一生都会很孤独。”
经常哄骗孩子,自己却做不到,孩子期待落空,那种滋味肯定不好受。
而且当父母一次次透支完孩子对自己的信任,再想挽回,就亡羊补牢,为时已晚了。
09有人说,活了30多岁,很奇怪,父母小时候对自己说过的话,很多都忘了。
但那些打击、嘲讽、挖苦的话,却随着年月,变得越来越难释怀,像一个伤疤,偶尔还是会疼。
身体上的伤害,会随着时间愈合,但心灵的伤害却很难抹平。
希望上面的八句话,我们能时刻谨记,不要拿出来,刺痛孩子弱小的心。
点个“在看”,愿我们能给与孩子更多耐心和宽容,引导和爱,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向阳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