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正确,弧度和顺,棱角清晰……”在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锦屏社区康士利工艺制品有限公司工作了1年,40岁的张运弟已成为一名产业工人。忙完手头的针线活儿,她又踩起踏板,缝纫机的机针飞速运转,张运弟觉得眼下的日子就像这“哒哒哒”的机器一样欢快、有力。
张运弟一家生活的改变离不开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的实施。3年前,张运弟和家人住在老县镇万福山村。因山顶可以看到旧时的兴安府衙(今安康市),这里得名“望府山”,后又取其谐音“万福山”。
“万福”是村民们长久的期盼,但张运弟说,之前的万福山“一点福气都没有”,不仅没有来钱门路,而且地质灾害多发。她们一家的日子过得紧巴巴,“出门就是山,土地在山间;辛苦种一年,只够吃半年”。
2001年,张运弟大女儿刚满月时,在家里受潮的土坯房中得了重感冒,她连10元药费都拿不出来。
2017年,得益于当地的易地搬迁政策,张运弟一家搬迁到县里的移民安置小区——锦屏社区,住上了100平方米的新楼房。万福山村等11个村的4173名高山危住户、地灾户和贫困户都搬出了大山。
一栋栋灰白相间的安置楼房错落有致,一条条硬化平坦的道路纵横相连,学校、医院、超市一应俱全……第一次来到锦屏社区,张运弟喜出望外。
但离乡离土进入城镇和社区,靠什么来生活?兴奋劲刚过,穷怕了的张运弟又犯起了愁。而这正是当地政府为搬迁百姓解决的头等大事。
经过多方论证,平利县制定了“一城十镇百社区百工厂”发展规划,决定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探索新型社区工厂就业扶贫模式。
一次招商引资大会上,安徽客商洪玉桃被平利县的招商政策吸引了。经过多方考察,有着20多年办工厂经验的他瞅准了这里的发展前景,认定“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2018年12月18日,洪玉桃的工厂康士利工艺制品有限公司在平利县老县镇正式投产。他坦言,工厂利润薄,初期投入大,压力不小。而给他解压的是当地给出的政策“福利”,包括对工人培训给予补助等,“这样我的压力就会小一些”。
工厂投产几年来,员工越来越稳定,洪玉桃说:“他们大都来自附近的社区,工资高的能有4000多元,员工平均下来一个月能有二三千元的收入。”目前,洪玉桃工厂生产的毛绒玩具以外单为主,主要销往美国、俄罗斯等国。
这家玩具厂刚一开工,张运弟就报名进厂,从事裁缝工作,每月能挣2000多元,还能照顾老人、孩子。她的丈夫也返乡就业,在镇上一家涂料公司上班,每月能有3000元的收入。
党的扶贫好政策带领陕南搬迁百姓齐奔小康。在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高坝店镇移民安置社区富桥社区,搬迁户们争先恐后报名参加社区组织的各类培训课程,学知识学技能,拓宽增收渠道。
40岁的王小霞抱着“提升自我”的想法走进课堂。自从丈夫去世后,她独自照顾一家老小。2017年,借助移民安置点工程,她从交通不便的凉水井村搬到富桥社区,操持完家务,就去镇上的教育辅导机构打零工,每月能有2000多元的收入。
来自汉阴县涧池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紫云南郡小区的陈兴松、陈敏夫妇则以土兴业,经营起蔬菜大棚。
南郡社区党支部书记张红霞告诉记者,社区去年成立了南郡大棚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周边紫云、中营、沙坝等7个村规划建设富硒大棚蔬菜产业园,目前已建成蔬菜基地1200亩,并全部实现订单蔬菜种植。所有入住南郡社区的搬迁户均为南郡蔬菜大棚合作社成员,按照一亩地一个小棚划棚到户。
“有劳动能力的自己进行种植,合作社统一种苗和销售;劳动能力不足的可以交与合作社代管;有剩余劳动能力的还可以在合作社务工。陈兴松种了一个棚,同时也在合作社里务工。”张红霞说。
为解决种植技术的短板,提升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合作社专门从山东寿光聘请技术员现场指导群众。
得益于此,陈兴松的1亩大棚,一年可以种两季蔬菜。加上在合作社务工每天80元,他和妻子一年至少有5万元的收入。
“比在外面好。”陈敏家在贵州,以前一家人一直在外漂泊。在她看来,现在有了固定住处、稳定的工作,累了一天后回到家,看着孩子们在自己的房间里写作业,心里有一种家的安宁。
既乐业又安居,搬迁户也在为共建社区好生活出力。
在安康市石泉县池河镇西苑社区,32岁的徐昌荣成为妇女儿童之家的一名志愿者。
2016年,徐昌荣举家搬迁到西苑社区,两个孩子顺利入学。社区考虑到她的丈夫身体不好,特意为他们调整了住房楼层。徐昌荣在社区内一家商场做起服装销售,每月能有2000多元的收入。她上班的时候,左邻右舍常常帮她接送、照看孩子。
徐昌荣“投桃报李”,一有空就去妇女儿童之家帮忙,“既照顾我的孩子,也照顾邻居们的孩子,大家互相有个照应”。
西苑社区党支部书记陆龙俊告诉记者,目前,社区组建了民风纠察、老年儿童关爱、红白喜事礼仪、文明社区建设、平安社区建设5个社区志愿服务队,有长期参与各类志愿活动的志愿者173人。党员从最初的15名发展到52名,邻里互助的志愿服务蔚然成风。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豪 宋莉 见习记者 戴月婷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