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集
这是7月9日拍摄的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工程现场。新华社发(朱夏 摄)
新华社广州7月9日电(记者王攀、王立彬)由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工程9日全面完成预期目标,第一口井的试开采产气和现场测试研究取得圆满成功,并实施关井作业。这标志着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首次试开采取得圆满成功。
中国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局长兼试采现场指挥部指挥长叶建良说,自5月10日试气点火以来,本次试采已持续60天,累计产气超过30万立方米,取得了持续产气时间最长、产气总量最大、气流稳定、环境安全等多项重大突破性成果,创造了产气时长和总量的世界纪录。
又称可燃冰的天然气水合物是水和天然气在高压低温情况下形成的类冰状结晶物质,具有燃烧值高、污染小、储量大等特点,被各国视为未来石油、天然气的战略性替代能源,其试采成功对促进我国能源安全保障、优化能源结构有重要意义。
本次试开采作业区位于珠海市东南320千米的神狐海域。3月28日第一口试开采井开钻,5月10日14时52分点火成功,从水深1266米海底以下203米至277米的天然气水合物矿藏开采出天然气。截至7月9日14时52分,本次试采平均日产5000立方米以上,最高产量达3.5万立方米/天,甲烷含量最高达99.5%。获取科学试验数据647万组,为后续的科学研究积累了大量数据资料。
这次试开采成功是我国首次、也是世界首次成功实现资源量占全球90%以上、开发难度最大的泥质粉砂型天然气水合物安全可控开采。“此次试采的成果表明,我国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理论、技术、工程和装备都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领跑优势,且优势仍在扩大。”叶建良说。
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协调领导小组副组长李金发表示,未来将进一步加大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力度,为产业化提供资源基础;同时加大理论、技术、工程、装备研究力度,为产业化提供技术准备,并依靠科技进步保护海洋生态,为产业化提供绿色开发基础,同时研究勘探开发管理规范性文件和产业政策,为产业化提供相关保障。
+1
【纠错】
责任编辑:成岚
2017年5月10日起,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从我国南海1266米海底以下可燃冰矿藏开采出天然气。可燃冰又称天然气水合物,被看作是有望取代煤、石油的新能源。这是我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
自5月10日点火测试以来,至6月10日已连续产气达31天,神狐海域平台试采总产气量达到21万立方米,平均日产6800立方米。实现了试采工作的“满月”记录。目前产气过程平稳,井底状况良好,获得各项测试数据264万组,为下一步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样一个科技上的历史性突破,对于我国能源结构与安全、世界能源供应格局等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可燃冰”开发带来的合作机遇
目前东盟南海主权声索国主要包括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5个国家。而这些国家能源利用开发主要以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矿物燃料为主。依据能源进出口份额差异,文莱、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属于油气资源依赖型国家,国家出口总额中能源出口份额非常大;越南、菲律宾则属于能源紧缺型国家,国内能源资源相对匮乏,而经济发展对能源资源需求迫切。
能源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命脉。对于东盟南海主权声索国,无论是油气资源依赖型国家,还是油气资源紧缺型国家,能源资源对其国民经济发展及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地位不言而喻。但传统油气资源伴随着持续开发利用将趋于枯竭,积极寻求可替代能源势在必行。据估算,整个南海海域有近800亿吨可燃冰储量。面对如此巨额存量的可燃冰资源,东盟南海主权声索国势必不会无动于衷。
然而,由于深藏海底的可燃冰开采难度极大,开采技术研发投入巨大,技术门槛非常高,未来可燃冰商业化开采技术极有可能率先掌握在中国、日本、美国等大国手中,东盟南海主权声索国由于工业基础薄弱,对可燃冰开采研发投入有限,在开发南海海域可燃冰时势必会采取与掌握成熟可燃冰资源开采技术的大国开展合作,实现共同开发。
目前,中国成为全世界第一个实现在海域可燃冰试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也是世界首次成功实现资源量占全球90%以上、开发难度最大的泥质粉砂型天然气水合物安全可控开采。中国国内可燃冰商业开采模式成熟后,可燃冰对传统油气资源的强替代效应及中国可燃冰开采技术优势,也将增强东盟南海主权声索国与中国合作开发南海海域可燃冰资源的意愿。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油气资源依赖型国家将实现传统能源替代,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越南、菲律宾等油气资源紧缺型国家也将因此改变传统能源开发利用格局,寻求能源新动力。
中国抢占可燃冰商业开采先机将成为南海能源合作新的介入点。中国可燃冰商业化开采技术保持持续领先,形成技术排他性,有利于减少域外大国干扰,在南海争端中寻求与东盟南海主权声索国家的共同利益,共同合作开发南海海域可燃冰资源,实现互利共赢,从而缓和南海局势,共同维护南海地区和平稳定。
中国如何保持“可燃冰”开发技术领先
未来,大国间的可燃冰开采技术角逐更趋激烈,谁率先掌握商业开采可燃冰技术,谁就将领导“可燃冰革命”。中国与东盟南海声索国能否合作开发南海可燃冰,进而维持南海局势稳定,取决于中国是否能在商业化可燃冰开采技术上保持持续世界领先。然而目前,中国的可燃冰技术的开采目前还在试运行阶段,大规模的商业开采还需要进一步的技术完善和经验积累。
首先,中国应从国家战略高度进一步确立可燃冰在我国能源战略中的关键突破口地位,优先编制可燃冰开发中长期规划,加大可燃冰勘探开发的资金和人员投入力度。坚持海陆域可燃冰勘查开发并举的战略规划,加强可燃冰开采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快海陆域可燃冰的试采试验,促进海陆域可燃冰商业开发经验和技术的相互借鉴。总结本次可燃冰试采经验,优化试采技术工艺,汲取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建立健全适合我国资源特点的技术标准和技术体系。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提升可燃冰勘探开发和深海科技的自主研发创新能力。
其次,坚决捍卫海洋能源资源权益,拓展可燃冰勘探开发的国际合作空间。海洋蕴藏着巨额战略能源资源,在保障中国能源资源供给安全中的地位日益凸现,中国应坚决反对周边和域外国家对我国海洋资源的侵占行为,全力维护海洋主权权益。同时,利用在可燃冰勘探开发上的技术优势,加强与周边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开发合作,以惠及可燃冰资源储藏国,为周边国家乃至全球的能源转型做出贡献。泥质粉砂型储层可燃冰矿藏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广泛分布,中国先进的可燃冰勘探开发技术可在这些海域复制应用,这将有利于解决沿线国家的能源问题,推动各国经济的融合发展。应充分利用技术优势,与相关东盟国家在南海争议海域进行可燃冰开发合作为;同时坚持“双轨思路”原则和遵守《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共同利用南海丰富的海洋能源,实现互利共赢,从而缓和南海局势,共同维护南海地区和平稳定。
(甘泉综合整理于中国—东盟研究院、搜狐财经、新浪网、南方网)
以下为网友评论:
网友“秋葵49”:
我就觉得奇怪了,什么都盯着南海(太平洋),那大西洋不也一样有吗,要不我们趁他们还没注意先低价手购了,以后再开发不好吗!我跟南美洲、北美洲的小国共同开发,看他把不把注意力放在大西洋!
网友“会友34”:
中国在南海开採可燃冰成功是刚开始,建议:应总结技术及安全措施,保有一定产量水平及库存后才能与其他国交流取经,还要注意保密问题。在我范围的不容侵佔,在其他范围的真诚友帮可交流学习共赢互惠。
网友“大军145175045”:
技术保密工作做好
网友“睡佛51150786”:
怎么吹都应该,但一定注意技术保密。
网友“用户5234450356”:
没看出有什么影响,有本事也可以自产可燃冰,没本事骂娘也没用。
网友“阳光1213120”:
开采,管他们屁事,他们就是羡慕嫉妒恨
网友“铜书”:
赞。学习此文。致礼此文。
网友“受伤的狼57”:
好,
网友“扬州海之声听力”:
技术保密工作做好
(2017-06-24)
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了在海域可燃冰试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当专家表示100升“可燃冰”能让汽车跑5万公里,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就慌了?中国到目前为止能源结构任意以煤炭为主,如果转为以可燃冰天然气为主,对于环境保护已经是巨大的贡献了。
最大问题就是开采成本。全世界就中国和日本进行了海上可燃冰开采的尝试。日本的日本号也是海上开采船,耗资差不多50亿美元,但是它解决不了陷沙的问题。日本也没钱了,再投钱改造这个船。中国的蓝鲸一号,也是差不多投了,50亿美元但是成功了。
然而甲烷供应问题解决了也救不了日本的新能源车,两级能量转化的系统太复杂了,不符合量产产品的属性。
现在美国只有USGS的Tim Collet还致力于水合物开采。受限于资金,美国在水合物开采方面已经落后于日本和中国大陆。印度据说最近也投资不少在水合物开采上。如果使用100L天然气,能够行驶300公里的话,那么同样使用100L可燃冰,能够行驶50000公里。
这句话逻辑清晰,数据准确完全没问题
以下为网友评论:
网友“andy141240997”:
不吹会死么
网友“雪花膏地主”:
这是事实
(2017-06-14)
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5月18日宣布,我国正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进行的可燃冰试采获得成功,这也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了在海域可燃冰试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国务院随即指出可燃冰是未来全球能源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并列入能源发展重大工程。
于是,可燃冰声名大噪,占据了各大新闻媒体的头条,在二级市场引起骚动和追捧,旋即又出现集体哑火的现象。天干物燥,不管是二级市场还是一级市场,投资需谨慎,切勿动“肝火”。
可燃冰是个什么“鬼”?
什么是可燃冰?其结构是甲烷为主的有机分子被包在水分子组成的“笼子”里,由于甲烷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所以其学名是天然气水合物。
之所以被称作“可燃冰”,一方面是因为既含水又呈固体,看来像冰,另一方面,甲烷与水分子结合很弱,外界稍加扰动就可以让其分离出来,很容易点燃。
甲烷是清洁燃料,燃烧后只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如果替代煤炭,将有助于解决空气污染问题。
可燃冰储量巨大,广泛分布于全球大洋海底、陆地冻土层和极地之下。有专家估计,其资源量相当于全球已探明传统化石燃料碳总量的两倍。因此,可燃冰是一种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未来能源。
目前,3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进行“可燃冰”的研究与调查勘探,最近两年开采试验取得较大进展。
本月,中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试采成功。中国此次试采可燃冰成功,也是世界首次成功实现资源量占全球90%以上、开发难度最大的泥质粉砂型天然气水合物安全可控开采。截至5月18日,本次试采连续产气超过一周,最高日产量3.5万立方米,累计产气12万立方米。
可燃冰的威力传说
关于“传说”,最受关注的传说之一应该就是“100升可燃冰可以跑5万公里”的说法。
想必关注可燃冰的人已经知道,这一说法并不能站住脚。南方科技大学讲座教授刘科,曾接受媒体采访表示,100升可燃冰中天然气的含量不足20kg,以燃烧产生的热值来计算:按常规计算,100升可燃冰可以产生100*164升,也就是16.4立方米的天然气,热值为16.4*8588(纯甲烷热值,单位为千卡/立方米,kcal/m3 )=140843千卡,换算成汽油应为140843/7978(汽油热值,单位为千卡/升,kcal/L)=17.7升。即每100升可燃冰含的能量不到18升汽油的能量。 按目前小型最省油的汽油车百公里油耗5升计算(20公里每升),可以跑不到360公里,这还是按相对保守的方式计算的,实际可能比这个数字还要低。这与“5万公里”相差甚远。
客观看待 不宜操之过急
如果可燃冰未来能够实现大规模开采,将极大地改善中国的能源结构,提升中国在国际能源市场上的话语权。
然而,可燃冰目前产业化尚需时日,主要是因为开采、运输不易,成本高,以及环境破坏引发温室效应的可能性,开采不当容易造成海底地质灾害。根据日本国家石油天然气和金属公司的估算,从海底开发可燃冰获得1立方米天然气的成本在2.8—10.8元。
可燃冰的开采成本还是比较高。
根据中国战略规划对可燃冰开放的安排,2006-2020年为调查阶段,2020-2030年是开发试生产阶段,2030-2050年中国的可燃冰将进入商业生产阶段。由此可知,可燃冰在中国的商业生产,最早也要到2030年。
概念股股价异动忙澄清
尽管以上“5万公里”堪比永动机的说法不足信,但在二级市场上,可燃冰试采成功的消息成功引发一轮炒作热潮,概念股逆势大涨,纷纷出现股价异动现象。致使相关公司发布澄清公告。
5月22日晚间,石化油服发布公告称,公司A股股票连续三个交易日内收盘价格涨幅偏离值累计超过20%,属股价异动。经公司自查,公司及控股子公司的生产经营正常,市场环境或行业政策没有发生重大调整,内部生产经营秩序正常。不存在应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信息。截至目前,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可燃冰)尚未进行商业开发,公司亦没有开展相关业务。
海默科技也发布公告称,公司连续两个交易日涨幅累计偏离值达到22.18%,属于股票异常波动的情况。公司对有关事项进行了核查。截至目前,公司未参与可燃冰试采项目。目前可燃冰开采尚处于科研试采阶段,进入商业化开采还需要很长时间。公司将持续关注可燃冰开采领域的发展。本次可燃冰试采成功,对公司目前的经营环境和经营情况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5月20日,中海油服也已经发布公告称,公司目前生产经营活动正常。目前可燃冰尚未商业化,公司关于可燃冰目前没有可披露事项。
探讨“投资可燃冰”正确的打开姿势
随着利好释放,游资获利了结,相关个股大幅回调。5月23日,可燃冰概念股股价开始回调。石化油服(600871)、海默科技(300084)、潜能恒信(300191)、中海油服(601808)、宝德股份(300023)、博迈科(603727)六家公司股价集体跌停;石化机械(000852)下跌6.65%。
业内人士指出,在二级市场上,可燃冰概念股虽然已经有所反应,但由于可燃冰的大规模商业化和产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长期来看,可燃冰概念股毫无疑问具有很好的投资机会。短线来看,投资者要防止可燃冰概念股的过度炒作。毕竟,可燃冰到底对哪些上市公司业绩产生实实在在的拉动,还需要验证。
而作为投资公司,也可以根据公司具体情况,考虑给予相关领域相应的关注。即可燃冰产业链的投资标的和投资机会,比如油服行业,相关产业链主要包括陆上钻采设备、海上钻采设备、天然气应用设备。
作者:刘国珍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并购咖”运营主体所有,转载本文时,需在正文前显著位置标注文章来源并简要说明,否则视作侵权,“并购咖”运营主体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2017-06-02)
北京2013年12月17日,国土资源部召开2013年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勘探成果新闻发布会,宣布我国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首次探获高纯度新类型天然气水合物。2017年5月18日,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南海宣布,我国正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进行的可燃冰试采获得成功。
长期看,可燃冰有望主导未来全球能源供给,但目前各国对可燃冰的赋存条件、形成机理和分布特征的研究,以及更进一步的经济性开采技术尚未成熟。目前阶段可燃冰主要为油服板块带来主题投资机会。
油服个股大幅调整到合理估值,可燃冰引爆新一轮油服热点,我们认为油服的新一轮上涨大概率持续,主要理由是订单逐步落地、油气改革、OPEC持续减产计划、下半年原油需求上升对库存的消化将更显著。
可燃冰:清洁能源、储量大、能源战略重大突破
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和水分子,是天然气和水在低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白色或灰色固体结晶。1立方米可燃冰融化可释放164立方米天然气和0.8立方米水,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比原油和煤低两个数量级,是世界公认的清洁能源。
据勘探,我国南海存储可燃冰相当于650亿吨石油,按我国当前能源消耗水平,可供我国消费130年。长期以来,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极高。为提高原油自给率,我国从1998年开始探索可燃冰的开采技术。本次实现稳定连续采气表明其距离商用已近在眼前。
根据中国战略规划对可燃冰勘探开发的安排,2006-2020年是调查阶段,2020-2030年是开发试生产阶段,2030-2050年,中国的可燃冰将进入商业生产阶段。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金发表示,可燃冰或将在2030年前得到商业性开发利用。
我国开采技术已领跑世界
可燃冰开采方面,美国、日本、德国等走在了世界前列,中国成为继美国、日本、德国、俄罗斯之后世界上第五个采集到自然状态可燃冰的国家。
由于可燃冰绝大部分埋藏于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的开采一直是一项世界性难题。目前,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都在加紧对这种未来能源进行试开采尝试(日本“地球”号深海探测船曾在2013年3月从爱知县附近渥美半岛近海开采出可燃冰,这是全球首次成功在海底开采出可燃冰),但都未达到日均稳定产气超过一万方、持续超一周的连续产气时间这两项预定目标。
我国利用降压法,打破了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的成藏条件,再将分散在类似海绵空隙中一样的可燃冰聚集,利用自主研发的水、沙、气分离核心技术最终将天然气取出。
可燃冰的成功连续开采,不仅表明我国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的核心技术得到验证,也标志着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综合实力达到世界顶尖水平。
投资方向
中长期看好上游勘探开发。我国《天然气发展“十三五”规划》已明确天然气的主体能源地位,力争到2020年天然气消费占比提高到10%,可燃冰的开发将加大天然气的供给,有望推动我国非常规油气的开发投资的增长。
目前可燃冰开采商业化仍处在研究阶段,且由于开采成本高,短期内大规模开发可能性较低,对公司业绩影响有限,但考虑到可燃冰储量丰富,未来有改变全球能源供给的可能性,长期来看相关上市公司或将大幅受益。由于可燃冰主要分布在海底,未来海上油气钻采设备及服务厂商有望首先受益。相关受益公司主要有以下几个领域:
(1)中集集团:本次成功采油的平台“蓝鲸一号”是由中集来福士公司研制的,作为母公司,中集集团将受益于本次试验成功,获得更多政策及经费支持,对公司业绩产生正向影响。
本次成功采油的平台“蓝鲸一号”是由中集来福士公司研制的,作为母公司,中集集团将受益于本次试验成功,获得更多政策及经费支持,对公司业绩产生正向影响。
(2)中海油服等油服企业。本次试采成功后,我国必将加大对可燃冰开采技术的资源投入,相关固定资产投资有望提速,油服设备及服务企业有望受益。另外,中国船舶、中国重工主要生产LNG运输船和海上钻井平台的相关企业也将一定程度上受益。
(3)天然气产业链应用企业。我国当前天然气自给率低,大量依赖于国外进口。本次可燃冰试采成功提供了一种新的天然气来源,再叠加近日油气体制改革方案有望落地,将使天然气市场进一步市场化,相关设备企业迎来机遇。
此外,由于可燃冰勘探开采不需要压裂设备,所以此前被认为受益可燃冰勘探的压裂设备相关公司不受益。这些公司主要是:具有压裂液的宝莫股份;具备压裂设备的杰瑞股份。此外,石油天然气工程承包商泰山石油、准油股份等也难受益。
投资标的
(1)黄河旋风(600172)
优势:钻头+可燃冰+廊坊签约
公司的第三股东是日本联合材料公司,金刚石钻头产品出口日本,现在国内技术有突破公司是国内超硬材料及制品行业龙头企业,主营业务为人造金刚石、人造金刚石磨料磨具磨削及其它金刚石制品、建筑装修磨削机具等。目前公司人造金刚石年产量为15亿克拉,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为30-35%,全球的市场占有率为20%左右。
目前公司子公司5月18日在廊坊市签约石家庄国际投资合作推介会投10亿建华北智能装备及机器人产业园。会上成功签约57个项目,其中内资项目中,上海明匠智能系统有限公司将在石家庄高新区投资10亿元,建设华北智能装备及机器人产业园项目。
从日本的可燃冰技术来看,日本尝试吊放金刚石钻头钻探可燃冰,几经推迟的可燃冰钻探作业终于在日本爱知县渥美半岛近海正式开始。本次钻探作业是为2013年的生产做前期准备,明年将实际开采,并观测开采给周边环境带来的影响。如果成功,将成为全球首个在海底生产可燃冰的平台。
据《日本2011年能源白皮书》统计,日本有96%的能源需要从国外进口,属于“能源小国”。受福岛核事故影响,日本国内大部分核电站相继停运,到今年4月甚至可能停运所有核电站,目前只能依靠增加天然气进口,来保证能源供给。据权威人士预测,从中长期来看,日本对天然气的需求还将不断扩大。除了利用日元升值大好时机,积极在海外获取油气田的开发权之外,向海洋要能源也是一个提高能源自给率的重要手段,可燃冰一般位于近海100—300米的海底,钻探是最为适合的技术。
风险提示:可燃冰技术研发路线风险,油价长期低迷背景下上游勘探开发进度低于预期的风险
以下为网友评论:
网友“路野文苑”:
可燃冰——未来兴许、或许、一定替代石油,眼前却实实不能。若有恒心放几十年长线,钓“可燃冰”这条大鱼,不仿开始布局、投资。
网友“红茶爱咖啡”:
加一次冰,车可以行驶5万公里,想想都期待!!!!
网友“快乐人生115552837”:
我觉得就是中国开采成功了,也不应向外界大肆宣扬,让外囯人知道了会眼红我囯。囯人就爱邀功,丁点成就就吹唏。
网友“晓疑新隆”:
在接下来就要做出一个不可燃冰铁,硬度远超过目前所有硬的材料,它在高温下不可燃。燃了之后马上拿出来还是冰的。
网友“大黄44013784”:
可燃冰是石油油服类公司的大敌,开采设备和技术不一样,可燃冰如期上市的话,石油和天然气价格大跌,油服开采公司倒闭了。
网友“赢练市场”:
这样一吹,飞都不用加油了。
网友“张分电”:
先要搞清楚开采出来的是天然气不是冰。一方天然气热值等于1.3升汽油,100升天然气相当于0.13升汽油,跑50000公里?若把冰取出来,300米深相当于30个大气压,地下100升相当于地面3方,相当于汽油热值3.9升,跑50000公里?
网友“上海啤酒”:
媒体比可燃冰还不靠谱!
网友“冷死在七月的曲靖”:
前几天中东所有的石油老板彻夜未眠,一直认为石油马上涨价,我也觉得这个决定是对的,所有我还是选择继续睡觉
网友“li44978114”:
不要想象得那么完美,老百姓想得到实惠?
(2017-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