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华文传媒的文化突围:柔和的更美

  中新社福州9月10日电 (记者 林春茵)“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一首流传数百年的唐诗,将黄鹤楼铭刻在中国人文历史上。一部由德国人和中国人联袂操刀的《黄鹤楼童话故事》,历时三年在德国书市横空问世,引得超过八成的德国阅读者愿意亲往中国游览黄鹤楼。

世界华文传媒的文化突围:柔和的更美

  9月10日,第九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华文媒体与中华文化分论坛在福州举行。中新社记者 张斌 摄

  10日,第九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10日在福州举办。在一场聚焦“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的分论坛上,德国明斯特电视台中国部总监周俊用这本城市童话书为例,讲述中华文化、中国城市文化蕴含及价值,如何跨文化,被海外接受。

  周俊说,《黄鹤楼童话故事》可贵之处在于它对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出了全新的概念和思路:采用国际调研机制,将中国城市故事与德国人的日常生活对接,使之成为德国人生活元素的一部分,从故事情节认同走向价值认同。

  无独有偶,“西人”编导和摄影视角下的中华文化呈现的“柔和之美”,也令64岁的澳大利亚中华电视台台长宿陲婴深有所感。

  为中华电视工作的“西人”们,编导了一台中国文化歌舞剧,取名《柔和的更美》,用宫商角徵羽创作音乐,把太极宫、扇子舞和采茶女编入舞蹈,孩子们用歌舞唤醒沉睡的国外。“这原本是工作任务,但他们因此对中华文化有了具体的了解,对中国人的感情有了很多善爱正知。”宿陲婴说。

  “中华文化厚重优势作为底色,以有文化修养的双语文化中间人作为传播骨干,是世界华文传媒文化突围的根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副院长罗军说。

  华文媒体近年在泰国主流社会激荡火花,“在泰国当地主流社会上,让华人的声音被听见,被重视,被尊重”,亚洲大众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郭蕊坦言,这得益于文化自信和民族情怀。

  20年前的泰国,中文信息少之又少,华侨华人看个迎春晚会要在春节过后排队等租借大使馆的内部录像带,“等来等去好不容易借到,会感觉如获至宝”。郭蕊笑称,对华文媒体向往的种子一直种在一些人心里,她即怀着华文媒体们长大。

世界华文传媒的文化突围:柔和的更美

  9月10日,泰国《@曼谷》杂志社社长郭蕊在论坛上演讲。当日,第九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华文媒体与中华文化分论坛在福州举行。中新社记者 张斌 摄

  5年前,郭蕊创办了泰国第一份免费的全中文旅游生活资讯半月刊《@曼谷ManGu》,推出泰国顶尖人物封面专访特色。2013年,亚洲大众传媒有限公司推出泰国第一个线上中文新闻品牌“泰国头条新闻”,使得海外华文媒体在泰国政治动乱、四面佛爆炸、中国游客负面新闻白庙时间中及时发声-----华文媒体在泰国渐渐有声有色。

  对民族情怀,美国《侨报》总编辑郑衣德深有同感,他尤其注重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中柔性、温暖的一面,他说:“海外华文媒体,锁定‘暖新闻’,更使‘中国故事’有吸引力。”

世界华文传媒的文化突围:柔和的更美

  9月10日,美国《侨报》总编辑郑衣德在论坛上演讲。当日,第九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华文媒体与中华文化分论坛在福州举行。中新社记者 张斌 摄

  郑衣德接受记者采访时重提两件旧事,《侨报》一则报道福州长乐机场重建的消息在美国侨胞引起激荡,一位侨胞悄然向国内捐款百万美金;而《侨报》对福建福清“洋留守儿童”的关注,亦在当地华社引发良性影响。

  “有情怀,关注乡音,才能聚侨心凝侨力。”郑衣德说。(完)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351 字。

转载请注明: 世界华文传媒的文化突围:柔和的更美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