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岫岩洪灾瞒报:一进村就有政府人"迎接"
新闻阁社会时事栏目第一时间为您提供全国各地社会新闻,让您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各地热点综合资讯。
当夜,同行也传来消息,当地多个乡镇被“打了招呼”,记者一进村,就有政府的人“迎接”,村民对此也讳莫如深。
——岫岩洪灾瞒报事件调查记者
▲2016年12月14日下午,残存的岫岩县偏岭镇丰富村村部二层楼房还在讲述着那次泥石流灾害的惨烈。新京报记者 吴江 摄
16日夜收到消息,辽宁岫岩2012年“8·4”洪灾,确认36人死亡失踪,瞒报28人,时任鞍山副市长、岫岩县委书记、县长被撤职,另有10余人被处分。
我起身回到报社写稿。
8个月过去,这场曾轰动一时的报道,终于有了回响。
我曾提起这次多舛的报道经历,就像大海捞针一样,幸运的是,我似乎成了那个离“针”最近的人。
▲2016年12月15日,新京报头版。
冰寒
去年12月12日下午,我接到岫岩瞒报事件的爆料:2012年8月4日,一场洪灾卷走多人生命,官方通报称,共5人死亡3人失踪。岫岩人王大姐(化名)说,真实死亡人数远超过8个,自己的丈夫、儿子、儿媳都在其中。
当时,各路媒体都在跟进,报道铺天盖地,但真实的死亡数字仍是个谜。
我提出,想去一趟,搞清楚真相。
下午5点多,部门会议上,领导看了眼手机,对我说,准了,现在出发。
要求只有一个,“必须搞到东西”。
晚上7点半的车票,来不及收拾,我背上电脑,借了两个充电宝出发了。
一路上,我都在跟王大姐联系。她的家,是我采访的第一站,也是唯一的线索。
次日清晨7点,火车停在一处露天月台下,轨道两边白茫茫一片,列车员裹得浑圆,叼着哨子的嘴角呵出厚重的白气。
穿着厚外套、单裤的我,身上的热度瞬间被冲刷干净,走起路来,皮肤像在冰面上蹭。
▲记者在村里走访。新京报记者 李明 摄
包个车,司机大哥以30码的速度在城里游走。我催他,他不理,指了指车外,与行人并肩的汽车,还有地上几十米长的刹车痕。
入冬后,道路都被积雪封实,路面连车道都分不清,红绿灯也不开了,车辆都龟速前进,保证安全。
王大姐的家在岫岩县边远的一个村子,除了几里公路,还有几十里山路。两个小时后,一处山坳下面,我见到了这位中年妇女。
盘坐在炕上,她拿出丈夫儿子的旧照,哭个不停。
四年前的深夜,山洪从山后泄下,她的丈夫、儿子、儿媳丧命。之后,同村一对老夫妇也被冲走。
▲去年12月13日上午,王大姐带记者来到家人曾遇难的地方。新京报记者 李明 摄
王大姐跟小儿子和小孙女住在事后重建的简易房,破碎的家庭生活凄苦。她多次去镇里县里甚至省里反映,想要点补偿,未果。
她再次否认官方通报的死亡人数,并肯定地说,死亡不止8个,可能有30多个。
“神秘名单”
我隐隐觉得,王大姐掌握更多消息。一番深谈后,她从柜子里拿出一份“神秘名单”复印件,上面记录着岫岩县各乡镇洪灾中,遇难人员的名字和身份信息。
这份名单上面整整38人(包括两名外地人)。
我迅速拍照记录,她有点惶恐,“这名单不是我统计的,几年前,有人来村里统计,后来我托人去城里找他要的,但已经联系不上了。”
如获至宝,我决定马上走访核实名单真伪。
此时,我还不知道,这份名单已经被媒体掌握,并按照名单核实出十余人,可信度极高。
东北村庄多依山而建,到达名单上的下个村子,已是下午。按照名单信息打听,又找到3名遇难者的家。
提及那场洪灾,村民总能叫出几个其他村的遇难者,而且都能从名单上找到。
入冬后,他们大多呆在屋里,静谧被一声惨叫撕裂:几个壮汉抽出血刀,把肥硕的整猪扔进滚锅。过几日,主人家就能邀上好友亲戚,捞一把酸菜,众人围着一锅“杀猪菜”吃个痛快。
近10个小时走访,我就核实到8名遇难者,还有2人的家搬出村子未能到访问,报社后方也不断传来遇难者家属爆料的消息。
至此,“8人死亡失踪”的官方说法被推翻,瞒报已成事实。
天黑了下来,摄影部同事江哥前来汇合。他套着肥大的羽绒服和手套,还租了辆车。
▲摄影记者吴江与遇难者家属交谈。新京报记者 李明 摄
一起阴沉的还有村里气氛。瞒报消息席卷而来,领导打来电话,“能给你们的时间不多了”。
合计后,我决定留在村里,突访当年的村书记,弄清瞒报情况。
趁夜,我溜进村书记家。他很有意思,坚称这两年经历大车祸,失忆了,对4年前的洪灾“一点也想不起来”。
我坐屋里聊了一个多小时,他才慢慢松口。“我寻思寻思,还能想起来一点。”他说,当年该村就有5人遇难,加上其他村的,数字远超8人。至于是否瞒报,他称人数都是会计上报的,他不知情。
我又深一脚浅一脚找到当年会计的家,大门紧锁,但屋内亮着灯。喊人敲门没人应,倒是惊了村里的狗。无奈之下,我一跃爬过门墙。
会计夫妇一脸慌张,但还是开了门。他说,看到了瞒报新闻,但自己统计后如实上报了。
夜奔突围
当夜,同行也传来消息,当地多个乡镇被“打了招呼”,记者一进村,就有政府的人“迎接”,村民对此也讳莫如深。
忙完一天采访,我跟江哥没有回城,驱车十多公里到另一个偏僻小镇住下,一路上昏黄的车灯照得雪地刺眼,白晃晃地。
次日一早,我俩冒险去临近村庄调查。住在县城酒店的其他同事传来照片,酒店早餐厅内,一早就有“有关部门人士”等候,素未谋面的对方直呼其名,还派专车“配合采访”。
担心再采访村民“被堵”,我们迅速撤回镇上。
领导指示,找到遇难者名单统计者。显然,这个关键的幕后人物,已成为媒体们追寻的对象。
对这个人的信息,仅来源于王大姐的一句话,“4年前来村里走访过,托亲戚在县城见过一面。”
路上,江哥在一家饭馆门口停下,他点了锅“杀猪菜”,从热气腾腾的锅里夹一块血肠,蘸上蒜汁,把头埋进去吃。
我没有食欲,一直在琢磨,如何找到这个统计名单的人。
“怎么可能啊?县城几十万人,到哪里去找。”他撂下筷子,继续开车赶往县城。
后方同事找来所有岫岩县甚至辽宁省的资源,我一个个拨过去,均无收获。
城里热闹,4年前的洪灾成了小声议论的谈资。循着线索,我们赶往县城附近的一个村子,那里有个工厂,曾有人遇难。
几番周折进村,跟村民没聊上几句,江哥凑过来说,“快撤!”
不远处,几名衣着得体的男子正小跑着过来,我俩迅速上车回城。
不断有同行被请去“吃早餐”的消息传来。跑了十几年新闻的江哥判断,不能住在县里。他打开地图,决定前往100公里外的海城市住宿。
此后几天,我俩每晚驱车两个多小时前往周边县、市住宿,一早开回县城采访。地方每天一换,第4天,已换到近200公里的丹东市鸭绿江边。
杀猪菜、杀猪菜
14日,鞍山市调查组发布消息,确认岫岩瞒报洪灾死亡失踪人数。随后,我们刊发4000多字的调查报道。
这份名单成为热点,也成了报道的突破口。名单背后的统计者,成了媒体追寻的关键人物。而所有的媒体报道中,除了那份神秘死亡名单,别无进展。
寻找幕后统计者的压力越来越大。
此后几天,我与江哥终日在岫岩县城转悠,每次听到有人说起此事,就凑上去听。
江哥劝我,干活得先吃饱饭,每到饭点,他总会挑一家人气小馆。让我郁闷的是,他总对“杀猪菜”念念不忘,每次都要来一锅。
每过一天,绝望就增一倍。16日中午,江哥说,如果再没有线索,就撤了。我理解他,没有挽留。
他又精心选了家做“杀猪菜”的馆子,还想喝杯啤酒,算是践行。
回想起来,真要感谢这锅“杀猪菜”。
屋内客人很多,我们进了二楼最后一个包间。脱鞋上炕,酒菜齐备。我瘫靠在墙上发呆,江哥跟我碰了个杯。
此时,我隐约间听到隔壁包间的客人,谈起“洪灾”。条件发射般,我把耳朵贴在墙上,声音浑浊,我又拿个空杯扣上去听。
可以判断,屋里3个人,男性,一位年纪偏大,对当年的洪灾有所了解。
我向江哥示意,他也停下筷子听。随后,我掏出录音笔,塞进两房中间的空调口处。
谈话中,年长者被称为“老上司”,他对同桌提起,当年死亡人数不止8人,也知道有一份38人的死亡名单流出,并提醒,“上面正在查,不要往外面说”。
餐馆边上就是县政府,我猜测,此人是一名退休干部。
一个多小时后,对方席散,我俩迅速起身跟踪。3人将车开出不远后,2名年轻人下车,年长者驾车离开。江哥开车跟上。
“针”
幸运的是,他在路边大葱摊上停了车,我迅速下车跟上。
过马路的十几秒内,我十分紧张,生怕一张口就遭到拒绝。然而,竟是他先开了口。
“这葱咋卖啊?”他把我当成摊位老板。
我笑着迎上去,递了根烟,“大爷,我不是卖葱的,我是北京的记者。”
他愣了一下,我不认得你。
“但我认得您啊,咱县里的老干部了。早就听省里的同志说,您很有正义感,还知道不少2012年洪灾的事,所以来跟您聊聊。”
“那件事啊,我也不是很清楚。”他接过了烟。
“如果您这样的正义的老干部都不敢说了,那可辜负了您老朋友们的推荐了。”他迟疑了一下,我说,天冷,咱上车说吧。
大爷扫了一眼四周,开了他的车门。
我下车时,天色已经暗了,江哥在后面车里用期待的眼神望着我,我冲他笑了。
磨了半个多小时后,大爷开始信任我。我本以为他只是个知情人,意外的是,他从后备箱内拿出一沓手稿,里面详细记录了那场洪灾的遇难者信息。
“我就是那个统计遇难者名单的人,现在媒体上曝光的,是我打印出来的,几年前给过一个遇难者家属。”
我翻看的时候手是抖的。
跟王大姐提供的名单对比发现,人员信息、排列顺序几乎一模一样。大爷介绍,洪灾时他已退休,之后孤身花了数十天,一人跑遍所有乡镇,将真实的遇难人数统计出来。
“总得有人知道真实情况。”他说。
▲魏民给记者提供的名单手稿。新京报记者 李明 摄
真相
第二天,我再次约了大爷见面,他点了“杀猪菜”款待我们。
核实了更多细节后,当晚,我写了篇《独家对话岫岩洪灾死亡名单制作者:总得有人知道真实情况》的报道。大爷跟我说了他的顾虑,希望自己做的事能还岫岩人一个真相,但又担心家人生活因此受到影响。
▲魏民给记者提供的名单手稿。新京报记者 李明 摄
我们删去所有关于他的身份信息,还很用心地给他起了化名,“魏民”,为民。
稿子见报后,我的采访也就此“夭折”。
调查结果还未出炉。18日中午,领导传来“就地撤回”的指令。我站在县城冰封的河面上,跟领导通了半小时电话,仍无法达成继续调查的愿望。
出城前,“魏民”驱车来见我,我把名片递给他。他塞进裤兜,又掏出来放进上衣贴身的口袋里。
他说,调查有了结果第一时间告诉我。岫岩呆了近一周后,我回到北京。行头不多不少,裤子鞋子上沾了泥巴,头发油得发亮,胡茬从下巴拱出来。
作为突发记者,这只是我日常工作的一个插曲。很快,更多采访任务袭来。但岫岩瞒报进展一直记挂着,每隔一段时间,总要给当地打个电话询问,去政府网站上搜索一遍,但进展始终停留在“官方介入调查”。
如今,鞍山市通报调查结果,确认在此次洪灾中,死亡失踪人数共36人,当地瞒报28人。
我把这个消息告诉“魏民”。他哈哈一笑,“本以为不会有下文,这个真相来得迟了点。”
对这个结果,他说,岫岩人都叫好,大家不关心哪个当官的被撤职了,只要政府给个真相。
记者这个行业何尝不是如此?我们不遗余力去守护的,无非是那个真相而已。
今年8月,岫岩再次遭遇洪灾。
“魏民”说,今年洪灾政府做得很好。
瞒报辽宁岫岩致36死洪灾 市长升了又被撸
5年后,辽宁岫岩县瞒报2012年“8·4”洪灾死亡失踪人数事件中的相关责任人,被严肃处理。鞍山市人民政府官网8月11日发布了这则消息。通报中称,经查,岫岩2012年“8·4”洪灾中,共造成36人死亡失踪,瞒报28人。瞒报事件共涉及市、县两级相关责任人15人。其中,时任鞍山市副市长秦国夫、岫岩县县委书记杨君、岫岩县县长邓延发被给予撤销党内职务、行政撤职处分。作为鞍山市下辖的一个满族自治县,岫岩的洪灾瞒报问责竟涉及市县两级十多名责任人,足见事态严重。
辽宁岫岩强降雨已致35.8万人受灾1死1失踪
辽宁省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8月3日起遭遇强降雨,截至8月5日晚6时,强降雨已导致1人失踪1人遇难。据初步统计,岫岩县共有35.8万人受灾,重灾17.5万人,倒塌房屋1000多间,受损2300户,损毁桥梁500多座,道路1360公里,电力设施110多处,通讯设施460处,直接经济损失41.5亿。
本文来源于新闻阁:转载请保留链接,不保留本文链接视为侵权,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