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都在吐槽新一线城市,内心都想成为新一线城市

众所周知,我国官方给予的城市分级为:直辖市、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地级市、县级市。

我国直辖市只有4个城市:北京、上海、天津和重庆。这4城固定的模式自1997年至今23年都没有被打破过,即使地区经济已经超越重庆的广州、深圳也未能获批直辖市。

副省级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共15个城市,同样已经23年没有更改过,其中包括:广州、武汉、哈尔滨、沈阳、成都、南京、西安、长春、济南、杭州、大连、青岛、深圳、厦门和宁波。像苏州、无锡、佛山这样的城市,即使地区经济已经突破万亿,甚至远高于上述的部分副省级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然而依然处于地级市的尴尬定位中。

那么我国共有多少个地级市呢?截止到2019年底我国共计约有293个地级市,这其中不仅有地区生产总值近两万亿排名全国第六位的地级市苏州市,也有像阿里地区这类行政属性等同于地级市,但是年GDP只有几十亿元的地级市行政区。

在了解了我国现有的城市划分以及城市经济发展现状后,我们发现当前我国存在部分城市发展迅速、经济发展强劲但行政级别弱的客观现状。

因此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有不同的社会研究机构开始抛出了所谓“一二三四线城市”的划分概念。

例如对于那些城市发展水平高、综合经济实力强、辐射带动能力广、人才吸引力足、国际竞争力活跃、科技创新能力领先,以及在生产、服务、金融、创新、流通、综合商业等全方面表现突出的城市将其定义为一线城市。

也正是因为这些研究机构的活跃、新闻媒体的频繁曝光,从而在当下大众已经默认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4个城市为一线城市的概念。

可实际去看这4个城市的行政属性,其中北京和上海为我国的直辖市,广州和深圳则为副省级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后者的行政定位自然弱于前者,但是后者在城市生产、服务、金融、创新、流通、商业等方面却在不同程度上领先于另外的两个直辖市天津和重庆。

这样的情况也同样存在于各大机构评定的“二线、三线、四线”城市之中,我们发现“行政级别不够”然后就“一二三四线”城市定义来凑的现象已经成为客观存在。

这背后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我国地级市数量庞大,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和计划单列市数量相对太少又长达20多年没有新增。

所以当部分机构抛出“一二三四线”城市定义时,部分城市也乐于引用这样的定义,部分城市的部分市民也乐于接受和传播这样的概念,从而形成了当前的城市“几线”型的排位赛。

新一线城市

2013年一个新的城市“几线”型概念抛了出来,并立刻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财经媒体第一财经下属机构“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对外发布了一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该榜单以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以及未来可塑性作为评判的五大指标,针对全国几百个地级市进行了全新的排名,其中因为在“一线城市”与“二线城市”之间新增加了“新一线城市”从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

此前,媒体、机构以及大众对于我国“一线城市”的认知都有一个共同答案,就是北上广深4个城市;另外对于“二线城市”的认知,普遍是以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以及部分省份的省会城市以及部分经济表现强劲的地级市来定义,数量大约在30-50个之间徘徊。

因为这几十个城市中,的确存在部分城市的GDP是部分城市两倍、三倍的体量,而部分城市的科教文卫优势明显强于部分城市,因此又进一步衍生出“二线强”、“二线中”和“二线弱”的称谓,通俗地讲就是:虽然我不及一线城市那样强劲,但是同其他二线城市比我有明显的优势,因此我就是二线城市中的强者。

即使在各大机构、媒体报道以及大众舆论中如此划分和定义,也没有谁提出过“突破二线城市”定义的话题来,因此“新一线城市”这个概念一经提出,就自然而然自带了争议性。

但是在笔者来看,这样的争议本身并无多大意义,且完全不会形成统一共识甚至是基本共识。

要解题之前我们先来拆解这道题,完整的拆解和分析后我们自然会发现其中的道理和套路。

首先这份榜单的标题无论是在汉语表达还是排序上都表达的非常清楚,这是一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其中的关键词是“商业魅力”,不是经济实力、不是科教文卫。

其次是评定体系,分别为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以及未来可塑性五大指标,其中的一级权重由该机构专家委员会打分计入。

看到这里大家还不清楚的话,我给大家举一个非常形象的例子。

这就相当于你所在城市的某一个商业中心,自行举办了一个少儿音乐比赛,大家看清楚重点,是“音乐”比赛,不是“学习成绩”比赛,不是“中考、高考”分数比赛,而打分的是该商业中心自己邀请的评委,比赛结束后给其中的几个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孩子评了一等奖,给其中几个各方面还不错的孩子评了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最后给极个别几个孩子评了一个“明日一等奖”。

那么作为到这个商业中心购物却一眼都没看这个比赛的路人来讲,如何评定他们都不在乎,当然也不会认可这个结果;对于自己孩子并未参赛可是却看完全部比赛,并且在看比赛过程中有自己倾向的孩子的路人来讲,对于最终评价的结果如果与自己的定义不符,自然会不认可且发出抱怨;而对于那些自己孩子参赛的家长,尤其是之前自己的孩子在其他比赛中获得了很好成绩,但是这一次比赛中自己孩子却并未获得理想奖项,甚至获得奖项还低于其他比赛中不如自己孩子成绩的孩子时,自然会质疑主办方的权威性和公正性;而最后的最后,就是那些获评了理想奖项,甚至还有所突破的孩子家长们,肯定会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大肆宣传这个比赛以及孩子的获奖名次。

看到了吧,这就是为何每一年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即将发布时,其他媒体机构和“学生家长们”格外关注,而等到最终榜单发布后部分媒体和部分“学生家长们”怨声载道的本质原因。

因此今天这篇文章的标题我才起了个“表面都在吐槽新一线城市,内心都想成为新一线城市”。

因为那些真正不认可该榜单的家长们,压根就不会去关注、更不会去评论转发与之相关的所有信息;唯有那些自己所在城市有参与排名,今年排名名次不如自己心意的家长们才会去抱怨和指责。

其实大可不必如此,类似的排名完全还可以出现更多,稍微更改一下权重体系和权重比例,最终的排名结果都会截然不同。

我们根据下图历年新一线城市商业魅力排名就不难发现,一直保持新一线城市第一名的成都,会被家长们质疑评选机构的权威性;历年排名第二位今年倒退一位的杭州,会立一个“我不关注、不在乎”的人设;逐年排名上升并且已经来到第五位的西安,则自然被人质疑数据配不上位置;而对于历年新入围的城市如2017年的东莞、2019年的昆明以及2020年的合肥和佛山,本地媒体和家长们则自然会大肆传播和点赞。

大家可以去搜索关于“新一线城市”排名的文章,看看每篇文章评论区的家长们是否是以上如此操作。

最后,我想对大家说一句:关于新一线城市排名,认真你就输了。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2745 字。

转载请注明: 表面都在吐槽新一线城市,内心都想成为新一线城市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