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人现场。受访者供图
救人的医生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一旦溺水就要碰运气,等待会潜水的人、等待医生的出现。哪有那么多巧合、好运呢?”
---------------
从医15年,康复科医生郑志第一次在杂草丛生的碎石路上行医,6名村民成了他的助手。
“病人”是溺水的15岁初中生陶然(化名)。在水中被找到时,他双目紧闭,嘴巴微张,整个人呈半躺姿势,沉在水塘底。水塘是漏斗形,四周浅,中间深。他溺水的地方是水塘中心,约有2.5米深。
36岁的郑志水性好,潜入水下救人,两名村民在浅水区接应。这是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九丝镇毓秀河上游的一个清澈的水塘,周边村民经常来游泳消暑。
8月11日,郑志带着自家和亲戚家的几个孩子到水塘游泳,水性极佳的他担任“教练”。陶然这天也随表哥来玩,他玩水时,表哥在七八米外捞鱼。
另一位施救者何昭培记得,那天他骑摩托车路过水塘,看到郑志便停车下来聊天,水塘边大人孩子加起来有十来个。他们看到,那个孩子先是在水深不足两米的区域,随后消失在深水区。几分钟过去了,仍没有出现,岸上的人一度认为他是潜水高手,“潜几分钟都不用换气”。
大约1分钟过去,郑志觉得有违常识,“哪有人能憋气那么久?”他判断此人应该是溺水了。
陶然的表哥和另一位村民开始下水寻找,但只敢在浅水区“狗刨式”游泳。他确认了郑志的想法,“陶然不会游泳,快救救他吧。”
郑志和何昭培也在岸边喊人下水救人。何昭培水性不好,骑上摩托到最近的住户家找人。
当时,陶然的表哥提议报警,郑志判断“来不及了,等警察来了就只能打捞尸体”。郑志试探着潜入深水区。
从小下河游泳的他知道,“有暗坑、漩涡、水草之类的危险水域,就是会游泳也别去”。但这次,他只能涉险救人。在水底,他看到了“白色的人体”,靠近后确认那是陶然。郑志从侧面抓住陶然的牛仔裤裤腰,用左手将他拽离池底。再借着水的浮力往上托,蹬腿向斜上方游。
何昭培也载着人赶来了,他猜测骑摩托搬“救兵”往返也就两三分钟。另一位救兵何永华是被别的村民打电话找来的。这些救兵都没赶上下水。到达水塘时,郑志和两名村民已经将人抬上岸。
“那天岸边的人没有潜水特别好的。”事后,何昭培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回忆,“郑志潜水也一般,但是他很勇敢。”
被抬上岸的陶然脸色乌黑发紫,没有呼吸,颈主动脉和心脏已经停止跳动,瞳孔放大。“没救了。”接应的村民有点泄气。
郑志没有理会旁人的说法,他的常识是——心脏骤停后,至少要进行持续半小时的心肺复苏,才可能判断是否死亡。
他继续参与和指挥着这场救援。一位村民按他要求坐地上,屈膝90度,让陶然面朝下趴在他弓曲的大腿上。另一位村民扳着陶然,郑志则负责推压他的背部,捏开他的嘴巴。
“溺水者脱离水体后的第一步就是要迅速排水。”郑志向记者解释,人在溺水后,进入身体的水除了通过食道进入胃,还会通过呼吸道进入肺。把肺部的水排出,空气才能进入肺叶。
据郑志估计,有三四百毫升的水从陶然的口腔排出。随后,他和村民开始帮陶然重启“发动机”——心肺循环供氧。“在短时间内重建循环,让缺氧的重要器官能够重新获得氧气,是复苏的关键目的。”
这位医生在陶然身上比划出区域,作心肺复苏的示范。他当时想,按压手势好不好看不重要,但一定要有效。他嘱咐人们,“必须保证按压深度5厘米,每分钟不少于100下”。
“怎么快速、简单、有效就怎么搞,这个是我亲身经历过的实战与演练的区别。但有些东西是死的,比如按压部位、按压频率、按压深度等数据是必须按规定的,否则会无效。”他事后说。
胸外心脏按压由陶然的表哥完成,同时,郑志开始为陶然做人工呼吸。新鲜空气顺着陶然的口腔、咽喉进入肺,郑志不时用手沾水,洗去陶然口鼻处流出的红色分泌物和泥沙。
没有人计算过施救的时长。有村民觉得这一过程有10分钟,郑志估算在5分钟左右。他记得围观者大概有5到8位。人们看到,陶然的口唇和皮肤慢慢变红润,瞳孔缩小。郑志告诉一旁的村民,“有希望了。”
“虽然那个时候他还没有呼吸和心跳,但是我觉得身体的循环在恢复。”
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继续进行。几分钟后,陶然给郑志发出了信号——嘴里长长地哈气,表明需要更多氧气。“就像人在高强度有氧运动后,累得喘不上来气,光用鼻腔呼吸已经供不上身体需要,要张着嘴巴大口喘气。”郑志解释。
郑志还向一旁的群众要物资——用草捆的简易“枕头”。不到半分钟时间,“枕头”已垫在陶然头下。
何永华也感受到陶然心脏明显的跳动。他和另一位村民将他腿和臀部抬起,再次帮陶然排水。接受采访时,郑志表示,在排出一定积水后快速实施心肺复苏,待心肺“重启”后再排水、继续人工呼吸和按压心肺,是抢救的关键。
陶然的心跳逐渐规律而有力,能够自主呼吸了。村民们松了口气,但郑志发现,陶然的舌体在向后坠。他尝试用手去拉拽,防止它挡住咽喉部气道,但他很快意识到,“容易伤到溺水者的舌头,也可能在无意识下咬到施救者”。他折了几根草,“草根有筷子般粗”,让它们充当“压舌板”,保证气道的通畅。
水塘的另一侧是公路。郑志向何昭培喊话,让他们迅速拨打急救电话。为实现最快救援,拨打的方式他也逐句叮嘱:先联系离池塘最近的社区卫生院,请他们带着氧气瓶来急救;他又报出自己所在的兴文县人民医院急救电话,让告知对方,医院的郑医生救了一位溺水者,需要进入重症监护室治疗,采取与卫生院对接的方式,双方在路上进行交接病人。
卫生院的救护车停在公路上。五六名村民帮忙抬着担架,趟过水池塘十几米宽的浅水区,将陶然送上车。
筋疲力尽的郑志没跟着送担架过河,他在草地上坐了一会儿,去池塘边清理了自己嘴唇和脸上的污秽物。
他和村民们救人的视频被传到互联网上。郑志的家人看到了他在河边救人的视频,以为是自家孩子溺水,火急火燎地骑着摩托车赶来。网友们感慨,幸好陶然遇到了会潜水的医生,才有这“教科书式的救人”。
参与救援的村民游刚,从微信朋友圈里发现自己上了新闻,朋友转发时为他“点赞”。他自己没转发。他告诉记者,自己只是搭把手,“多亏郑医生,不然我们会游泳也不会救人。”他记得,陶然被救出水时,没了呼吸和心跳,“整张脸都是黑的”。
因为潜水救人关节处有挫伤,郑志在家休息了4天,才返回工作岗位。他到病房去看过陶然。陶然恢复得不错,虽然身体虚弱,但意识清醒,能和他对话。
事后,郑志也总结过这次救援经验。他认为,人在完全溺水后的2至3分钟,会出现心跳和呼吸停止。心跳和呼吸停止后的5至6分钟,大脑开始发生不可逆的伤害。“在溺水者完全溺水8分钟以内,紧急的施救让他脱离水体,是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如果完全溺水大于8分钟以后,就算救活了,大脑也会严重受损,甚至是植物人状态。”
他的另一思考,与急救操作无关。“学校、政府每年都有不下河游泳之类的提示,但是每年还是有那么多溺水者。我们是不是该换办法了?不仅是提示,最好让孩子们学会真正的游泳,学会落水后的自救。”
中国疾控中心和全球儿童安全组织联合发布的《中国青少年儿童伤害现状回顾报告》称,2010—2015年间,溺水是1-14岁儿童的首位伤害死因。
今年5月,有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将游泳技能纳入全国中小学义务教育必修课。而8月,教育部联合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印发通知,要求积极开展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把学生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特别是心肺复苏纳入教育内容。
“小学生学习游泳,一到两个学期就学会了。高中生学习心肺复苏,一周足够了,而且都会学习得很棒。”郑志说。
他还说:“一旦溺水就要碰运气,等待会潜水的人、等待医生的出现。哪有那么多巧合、好运呢?”
获救者陶然,显然是溺水者中的幸运者。8月27日,他遵医嘱转入宜宾市的医院。9月1日,他父亲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从这天起,在宜宾市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治疗了6天的陶然转入普通病房。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马宇平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