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少妻”日渐缩小 港女“北嫁”成为潮流

  统计处数据显示,以方面的婚姻登记计算,跨境婚姻占所有人结婚的比例,由1997年的7%,升至2015年的34.2%,不到20年增加近4倍。

  据《文汇报》报道,与内地日益紧密的经贸文化往来,增加了两地男女互相认识的机会,从而带来了不少的跨境婚姻。统计处数据显示,以方面的婚姻登记计算,跨境婚姻占所有人结婚的比例,由1997年的7%,升至2015年的34.2%,不到20年增加近4倍。

  值得关注的是,由于近年来内地与发展差距的缩小,两地的跨境婚姻也出现新趋势。在过去,跨境婚姻多数是内地女性嫁中老年男性的“老少配”,女孩嫁到多有要取得居留权的目的;如今,两地婚姻逐渐回归到以“爱情”为基础,夫妻地位日趋平等,越来越多的优秀女性开始北上寻真爱。

  “老伯”不再吃香

  “当年身份受热捧,不少内地人争相攀附。在很多人眼里,嫁港人比嫁外国人都风光。”谈及跨境婚姻的历史变迁,从事港深婚介20多年的金凤凰婚恋集团创始人刘金这样说道。她说,20年前,由于在经济社会发展上的优势明显,不少内地人对充满崇拜感,年轻貌美的内地女性对男性往往不挑样貌、年龄,希望做“过埠新娘”,“老夫少妻”的跨境家庭比比皆是。

  “上世纪80年代,内地人一个月的工资才几十元人民币,而港元兑人民币的汇率是100∶130。男方在是典型的草根阶层,到内地相亲时却穿西装打领带,在女家看来,这看上去就很富豪了。”国际社会服务社内地服务发展总监梁秋莎,从1998年起便开始到做穗港婚姻家庭辅导,她表示,即便男方在做最底层的泥水工,一个月8000港元的收入在当时内地人的眼中已是“天文数字”。

  “当年的男士,选择余地大了,往往还有一些苛刻要求。”刘金回忆,她曾为一名家庭条件较好的籍杨先生介绍结婚对象,他对女方的身高、相貌、学历、经济状况没要求,唯一条件是八字相符。经介绍,杨先生前后认识了几位女士,但因八字不符一再告吹。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地的发展水平日趋接近,“男”也逐渐褪下“光环”。刘金说,如今年龄较大的男性北上寻妻,早就没有当年“挑肥拣瘦”的习惯,更加理性,希望寻找条件相当的对象,踏实过日子。

  理性看待在港居留

  在过去,两地跨境婚姻中“老夫少妻”的搭配,除了因为内地女性认为男士普遍有钱,能改善女方家庭生活;同时也出于对居留权的渴望。十几年前,歌手艾敬有首关于跨境恋情的歌,名为《我的1997》,歌里唱道:“1997快些到吧,我就可以去……”

  不过,由于政策原因,即使已经与人结婚,内地居民要想赴港定居还是要经历一个平均长达8年的“轮候期”,最高峰时,这个轮候期长达12年。尽管等待的时间很漫长,但对愿意嫁到的内地女性来说,在港居留权很重要。只要能嫁到,能拿到居留权,不管对方年纪如何、家庭条件怎样、对自己是好是坏,都没有关系。

  随着内地(尤其是邻近的省)的经济起飞,两地差距持续收窄,不少当年“南嫁”的内地女性因面临文化差异、找工作难、子女学习跟不上等生活压力,反而想回到内地。刘金表示,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经济一度陷入低迷,而内地发展迅速,紧挨的更是如此。“的工作和居住环境都很吸引人,户籍也是炙手可热。”

  “三高”港女北上寻爱

  在两地跨境婚姻方面,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以往多为男性娶内地女性,但随着内地经济社会发展致人才素质不断提高,当下女性北嫁内地男性成为新趋势,其中不少还是高学历、高职位、高收入的“三高”女性。数据显示,1986年有1.58万名男性与内地女性登记结婚,仅有675名港女“下嫁”内地男;到2013年,娶内地女的港男为1.9万人,而港女北嫁则达7444人,在27年间增长了10倍。

  理工大学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钟建华说,以往女性对内地男性的印象是“土”、教育水平低,多不愿意北嫁。但随着内地经济社会发展,交流沟通增多,女性对内地男性的观感转好。“、、等大城市的生活水平也与日趋接近,打破了女性的心理障碍。”

  正在读大学的女生毓琪有相处一年多的男友。她表示:“我们虽然分别在和长大,但是从小就听同样的音乐、看同样的电影、接收同样的信息,并没有感到文化差异。”毓琪说,没有因为自己是人就有优越感。现在内地很多城市发展得都不差,生活品质甚至比还高。要是结婚定居的话,选择或者都很好。因为在内地住惯了大房子,就不会想再回住“笼屋”了。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2141 字。

转载请注明: “老夫少妻”日渐缩小 港女“北嫁”成为潮流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