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国之路,二战前的法国轻机枪发展历程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堑壕作战证明了机枪的巨大威力,但当时的机枪都过于笨重,无法伴随步兵班排攻击前进。在这种情况下,参战各国无不寻求可以被少数士兵携带,不需要拆卸驮载就能移动的轻型机枪。

  各军工大国根据自己的军事思想与军工能力交出了不同的答卷。

  德国人的思路非常直接。既然重机枪太重,那就把它改轻。德国人将MG08型马克沁机枪改装两脚架,缩短机匣,缩小冷却水套直径就造出了水冷式MG08/15式轻机枪。此枪重达18公斤以上,加水后达到20公斤,非壮汉使不得。这挺独特的水冷式轻机枪以后成了赫赫有名的“暴风突击队”的标志,一个MG08/15机枪组除了射手和副射手,还有两名弹药手,除携带弹药外还要携带蒸汽导管和冷却水桶。

误国之路,二战前的法国轻机枪发展历程
误国之路,二战前的法国轻机枪发展历程
  英国人的最终产品就是一代名枪刘易斯机枪,这支枪堪称一战轻机枪的杰作,从一战一直用到二战。空冷式设计,可靠性好,重量只有十二公斤,配用47/97发弹鼓,火力旺盛。如果说有什么缺点,主要就是煞费苦心利用流体力学原理设计出的散热筒没什么用处,打掉三四个弹鼓枪管就会过热,射击持续性不太好,还增加了死重。

误国之路,二战前的法国轻机枪发展历程
误国之路,二战前的法国轻机枪发展历程
误国之路,二战前的法国轻机枪发展历程
  法国人其实有现成的轻机枪,大战前设计的哈奇开斯M1909型。这种枪是从哈奇开斯重机枪减重改进而来,供弹方式就沿用了重机枪的保弹板供弹。这个供弹方式引出诸多问题,首先子弹是裸露在环境中的,容易沾上泥沙造成卡弹;其次保弹板比较细,如果不能准确插到位就会供不上弹。在很多人伺候,架在原地射击的重机枪上这还不明显,但是用在轻机枪上就很要命。特别是夜间供弹很容易把保弹板插反,全枪立刻卡死,被称为只能白天使用的武器。法国前线部队对这种枪很不满意,要求替换。

误国之路,二战前的法国轻机枪发展历程
误国之路,二战前的法国轻机枪发展历程
  一战前美国人被法国武器虚名所惑,曾买了一批哈奇开斯M1909装备部队,也被坑得不要不要的。可是日本人不知怎的很看好这种枪,在其基础上发展出了大正11年式轻机枪,也就是著名的歪把子。保弹板供弹不妥,要改,又给改出个奇葩的漏夹式供弹,这是后话。

  法国作为当时欧洲第一陆军强国,自然决心要搞出一个革命性的设计,他们最终的结果就是绍沙M1915轻机枪。

误国之路,二战前的法国轻机枪发展历程
  法国军工实力和枪械设计底蕴毋庸置疑,在绍沙轻机枪上他们应用了很多新理念,并且很注意人机工程,是当时少有的设计之时就考虑到生产性和使用性的武器。

  在三种新式机枪中,绍沙机枪只有九公斤重,是最轻的一种。为了便于大量生产,采用了全金属结构,大量使用冲压件使其能在短时间大量生产并保持低成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绍沙是产量最高的轻机枪。

  轻机枪射击时依靠射手承担后坐力,在无依托情况下连发更是如此。设计师为此采用了枪管长后座原理,这个原理就是子弹发射后,枪管脱离枪身向后运动,推动枪机完成抛壳上弹,再被推回原位再次发射。整个枪管运动消耗能量当然大,后坐力就降下来了。

  如果在机枪上方安装弹鼓或者弹匣,都会影响机枪手的视野范围,法国人决定要从下方供弹。但下方供弹时供弹具会对卧姿射击产生影响,最后法国人搞出了形状独特的20发半环弹匣,最大限度节约空间。20发弹匣虽然供弹量少点,但体积重量也小,步枪兵也可以帮助携带。

误国之路,二战前的法国轻机枪发展历程
  在紧张的战斗中,不能随时了解枪里剩余子弹的数量可是一件生死攸关的事。设计师又很体贴地将弹匣侧面设置成开放形式,子弹有多少一目了然,这在一次大战时期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人性设计。

  这么多亮点堆砌起来,肯定是一代名枪吧?

  最后法国人就造出了在轻机枪史上数一数二声名狼藉的“一代名枪”绍沙M1915。

误国之路,二战前的法国轻机枪发展历程
误国之路,二战前的法国轻机枪发展历程
  前面说过绍沙采用枪管长后座原理降低了后坐力,但是因为枪管是运动的,必然影响精度;枪管后座距离长,复位时间也长,射速就高不起来,绍沙M1915射速只有250发/分。使用者的感受就是又慢又不准。

  枪管始终在活动,对泥沙就很敏感,进点脏东西卡住枪管就没法正常射击,而绍沙这方面恰好相当差。那个侧面开放的弹匣,倒是方便士兵观察,但也把弹药暴露在环境中了,跟保弹板没啥区别。结果就是实战中很少有绍沙能把弹匣里的20发子弹全打出去而不发生故障。

  绍沙的弹仓与弹匣结合部接口设计也有问题,即使前线士兵用硬纸板和胶带将弹匣开口全部封死,仍有60%几率在打完一个弹匣前卡弹。

  绍沙发下去几个月就引发了战壕恐慌,前线单位纷纷要求退货,退不掉就只能拿来打单发。

  退货是不可能退货的,这辈子都不可能退货的。法国陆军上层也是一脑门子官司。拜先进的冲压生产方式所赐,从量产到被紧急叫停前仅仅八个月时间,已经生产了堆积如山的26万挺绍沙。

  现在法国陆军想的是怎么止损,于是剩下的绍沙被送往战况紧急而又缺乏自动武器的俄罗斯、比利时、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绍沙M1915随之名扬天下,臭名昭著。

  刚好此时美国陆军登陆欧洲参战,美军缺乏自动武器,理所当然成为了绍沙最大的外国用户。美军再次被法国机枪折腾得不要不要的。美国人的绍沙改用15发直弹匣供弹,发射自己的7.62毫米弹,但谁想美国子弹膛压更高,几下就把复进簧打坏了。据说当时美国人手里的几万挺绍沙,就没一挺没故障的。美国人恨极之下终于赶在一战结束前搞出了自己的勃朗宁BAR自动步枪,从此不和法国机枪打交道了。

误国之路,二战前的法国轻机枪发展历程
误国之路,二战前的法国轻机枪发展历程
  一战结束了,世界和平了,法国机枪臭大街了。

  现在法国军方也有时间慢慢挑选下自己的下一代轻机枪了,那些绍沙呀、进口的刘易斯什么的也要淘汰。1924年法国人搞过一次机枪选型,当时哈奇开斯也拿着自己的M1922型轻机枪参选了。

  要说哈奇开斯的强项本是重机枪上,这M1922型和M1909型相比没什么明显进步,还是故障频频,还是采用敞开式弹匣,也还是坚持保留了保弹板供弹能力。法国陆军才吃过故障率高的亏,当然看不上,因此M1922型没有大量装备。

  哈奇开斯只有满世界找凯子,总有那些没有自行开发能力的国家需要机枪,也卖了不少给瓷器。

误国之路,二战前的法国轻机枪发展历程
误国之路,二战前的法国轻机枪发展历程
  法国军方挑了一圈,看上了美国的勃朗宁BAR,但是生产许可证谈判迟迟谈不下来,最后还是决定自己搞。于是博采众长,特别是借鉴了勃朗宁BAR自动步枪的枪机与进弹部设计,搞出了一款性能优越,非常可靠的查特勒尔特M1924型轻机枪。

误国之路,二战前的法国轻机枪发展历程
  这次枪本身倒是没什么问题了,法国军方又在弹上开始折腾。

  M1924型本来是打算使用法国8毫米列贝尔步枪弹20发弹匣供弹,但法国军方很快发现如果用新的7.5毫米子弹供弹能装更多的子弹,于是又改用25发7.5毫米X57弹匣供弹,很快批量生产替换绍沙式。

  不久法国军方发现,7.5毫米X57子弹和德国的7.92毫米X57毛瑟弹雷同,且法军中尚有很多缴获的德制武器和弹药,这会给后勤补给和采购带来混乱的呀。于是法军决定,再次更换子弹,全军统一采用新的7.5毫米X54子弹。于是已生产出的M1924型机枪全部废弃,改为生产使用新型子弹的M1929型机枪。

  这个决定作出的当年,经济危机席卷全球,法国财政随之崩溃。因此M1929型机枪的换装进行到一半只能中止,此后断断续续生产了九年,直到1938年才满足政府要求的编制数目。但此时纳粹德国已崛起并开始再武装,法国也不得不扩军备战,于是那批本应销毁的M1924型就退不下来,为了保证弹药供应,又不得不再掏钱重开7.5毫米X57子弹的生产线。

误国之路,二战前的法国轻机枪发展历程
误国之路,二战前的法国轻机枪发展历程
  单只如此也就罢了。同样由于财政困难,使用老式列贝尔8毫米子弹的武器同样退不下来,因此最老式的8毫米子弹也要生产。而大扩军造成产能不足,法军又不得不外购英制的刘易斯机枪和美制勃朗宁BAR自动步枪。结果当1939年德国入侵开始时,法军竟然配备了五种不同的主力步机枪弹:8毫米法国旧步枪弹、7.5毫米X57法国旧机枪弹、7.5毫米X54法国新步机枪弹、7.7毫米英国步枪弹、7.62毫米美国步枪弹。

  这与统一弹药的初衷差个十万八千里远。

  后勤上自杀式的混乱只是当时法军的一个缩影,战争的结果就是法国迅速被击败,要再次开发机枪要等战争结束了。

误国之路,二战前的法国轻机枪发展历程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3184 字。

转载请注明: 误国之路,二战前的法国轻机枪发展历程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