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一季度国民经济数据。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工业经济运行造成了巨大冲击。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8.4%。从三月初开始,虽然国内逐渐推动复工复产,但疫情在国外逐渐蔓延肆虐,给不少以出口为导向的中小制造企业造成巨大打击。不过,疫情毕竟是偶发因素,因疫情导致的经济萎缩现象也只是暂时的。正如国家发改委国民经济综合司司长严鹏程在4月20日新闻发布会上所说的,一季度我国经济负增长不具有历史可比性。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产业不仅没有被疫情“打垮”,反而呈增长趋势。数据显示,一季度,自动售货机售票机、电子元件、集成电路、城市轨道车辆、太阳能电池产量分别增长35.3%、16.2%、16.0%、13.1%和3.4%。3月份,高技术制造业产量同比增长8.9%,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9.9%,工业机器人和发电机组产量分别增长12.9%和20.0%。这些产业或涉及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或涉及新能源,均与高端制造业领域相关。可以说,我国经济特别是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大有可为。这给了我们启示和信心,也为制造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首先,制造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依然不可替代。近年来,中央持续推动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发展,鼓励社会资本“脱虚入实”。但社会上也有不同声音,认为中国应当向部分西方国家学习,大力发展服务业。然而,在应对疫情的过程中,我国制造业生产线源源不断地供应着口罩、呼吸机、熔喷布等,全力支持全国抗“疫”,为复工复产提供了重要保障,拉动了经济增长。这都说明了坚持发展制造业的正确性,当然,也侧面验证了我国制造业的实力。
其次,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随着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的兴起,传统制造业和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互联网等加速融合,催生了许多新模式、新业态,新业态的发展趋势不会因为疫情而发生改变。一季度电子元件、集成电路等设备产量的增加,就充分证明了先进制造业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的“硬核”作用。发展先进制造业,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确保了我国制造业在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过程中不受影响,保持稳定发展,并能寻求壮大。
最后,制造业发展要提前布局,以迎接疫情结束后的全球产业链新格局。我国制造业在此次疫情中有力地支援了全球抗“疫”合作,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部分发达经济体的关注。基于对制造业重要性的重新认识,许多国家开始计划加大引导本国制造业回流的力度。随着其他国家的跟进,现有的全球产业链布局将发生重大变化,全球供应链风险和不确定性加剧。因此,必须提前摸清我国制造业在产业链上的薄弱环节,有计划地逐渐降低对单一国家或企业的依存度,防止被突然“断供”。
目前,我国疫情防控的阶段性成效得到进一步巩固,复工复产取得了重要进展,经济社会运行秩序正在加快恢复。疫情终会过去。相信我国制造业将在此次疫情的“淬炼”过程中不断突破,继续成长,并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乘势再出发。(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政策法规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王夙)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