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创板上市企业即将破百之际,创业板改革方案出炉,中国资本市场深刻变革的征程再次迎来关键节点。在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金融市场带来巨大风险挑战的背景下,中国资本市场逆风扬帆,勇闯改革“深水区”。
直面挑战 逆风扬帆
疫情之下,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面对的风浪前所未有。
目前,境外疫情形势仍未明朗,世界经济大概率陷入衰退,国际金融市场仍在动荡,对国内金融市场冲击余波未了。
巨大不确定性中,中国资本市场如何找准方向、坚定前行?被动等待不会让风险自动化解,直面挑战、主动改革方能处变不惊,化危为机。
从更宏观处着眼,中国经济要跨过疫情这道坎,继续朝着转型升级方向坚定迈进,高质量发展的密码写在创新驱动之中。
这呼唤资本市场更加包容、更加强健,着力支持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资本市场的功能需要升级,也必须升级。
在改革开放前沿诞生的创业板,开板之初就被赋予支持创新创业的重任,天然携带开拓、探索的基因。回望十多年的成长,从首批登陆28家企业到拥有超800家上市企业、近7万亿元市值,创业板在支持创新创业企业跨越发展中蹚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路。
然而,尽管其制度设计经过多次局部修改,却仍存在一些制约着市场功能发挥的问题。随着形势变化,创业板要承担更重要的使命,就必须进行一次彻底的制度“迭代”。
如果说科创板是改革“试验田”的话,那么创业板改革无疑是进入“深水区”。
“深水区”少不了险滩暗礁,改革面对的矛盾问题也必然更加复杂。“存量改革 增量改革”齐头并进,难度可想而知。
面对各种挑战,创业板改革没有止步,而是逆风扬帆,彰显资本市场改革的决心和魄力。
锐意改革 激发活力
纵观创业板改革的制度安排,力度之大令人印象深刻。
这是一场既有继承和发扬,又有突破和创新的改革。
科技创新蕴含的机遇如何定价?风险如何分散?科创板改革成效初显。“试验田”中,以注册制为核心的一系列基础制度经受住了市场的考验。突破口已经打开,创业板改革充分吸收科创板的改革成果。
与此同时,在创业板这个存量市场,注册制将“试”出新的内涵。首发上市、再融资、并购重组同步推行注册制,给市场功能发挥、活力释放带来更多想象空间。
这是一场制度脱胎换骨,统筹增量存量的改革。
建立更加多元包容的上市标准,执行更为有力的持续监管,打造更加市场化的退市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红筹企业和特殊股权结构企业登陆……从入口关到出口关,创业板制度全面升级。不难看出,新证券法为改革增添了更多“底气”。
同时,无论投资者适当性安排,还是存量股票同步扩大日内涨跌幅,改革方案尊重存量投资者和上市企业的信号清晰而明显。
这是一场面向未来,事关全市场的改革。
中国经济转型离不开中国金融体系的同步升级。这个过程中,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进化”可谓最关键一环。
未来的中国资本市场必将成为投融资交易枢纽、经济信息传导枢纽、风险定价管理枢纽、引导预期稳定枢纽。
这些作用的发挥需要层次清晰、架构完善、互为补充的资本市场板块,呼唤更大力度的改革,放松和取消不适应市场发展的管制。
创业板开启新一轮改革,正是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的再出发,也必将为注册制改革推向全市场积累经验。在稳健坚实的改革步伐下,曾经困扰市场发展的顽疾和弊端有望在整个资本市场逐步消除。
人们期待,创业板改革瞄准激发市场活力的“靶心”,为中国金融体系转型升级插上翅膀。
稳步推进 立足长远
资本市场进入改革“深水区”,从增量到存量,面对的矛盾问题必然更加复杂,风险考验也将更加严峻。如何在最大公约数中稳步推进改革十分重要。
对于拥有800多家上市企业、超过4500万投资者的板块来说,稳步推进改革关键在于把握好新老制度衔接、统筹好增量存量改革、稳定好市场预期。
要看到,注册制试点再次迈出坚实步伐,鼓励更多市场资源流向“优等生”的过程必将加速,企业、中介机构的优胜劣汰也必将伴随阵痛。
面对“深水区”的暗礁险滩,在改革中化解风险,在发展中应对挑战,正是创业板改革应该秉持的信念。
从历史来看,资本市场的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每一次改革都是一次成长。面对种种难题,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姿态不会变、脚步不会停。
可以预见,科创板“试验田”中的探索依然会走在最前沿,成为整个市场新制度、新政策的“试验储备库”。而创业板也将和其他板块错位发展,找准各自定位,办出各自特色,逐步形成各有侧重、相互补充的适度竞争格局。
当前,全球经济金融仍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开启资本市场新一轮改革,正是应对挑战的题中之义。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系统性改革的深入,中国资本市场的明天将更加美好,不仅将给实体经济注入澎湃动力,也将给投资者带来更多机遇。(新华社记者 赵晓辉 刘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