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供应链金融,原标题《供应链金融未来趋势:核心企业要去核心,底层资产才》。经亿欧编辑,供行业人士参考。
历年来,“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都是两会和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焦点所在。尽管利好政策频出,仍有大量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根据世界银行2018年发布的《中小微企业融资缺口:对新兴市场微型、小型和中型企业融资不足与机遇的评估》报告显示,我国中小微企业潜在融资缺口高达1.9万亿美元。
供应链金融因其整合四流的基因特质,一直被视作有望可持续性地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这一顽疾的天然良方。然而,自2001年供应链金融进入中国以来,可以说是发展迟缓。这一产业虽自传统银行始,但似乎再难以依赖传统银行取得突破和发展。由于获客成本高、尽调投入高、信息不对称风险成本高、银行授信解决方案与小微企业“短、小、频、急”的融资需求匹配度低等问题,传统银行能够服务的供应链生态中的企业非常有限。据统计,仅有37%的小微企业能够得到银行融资。
转机在于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应用在供应链金融领域的可行性不断得到验证,使过去由银行孤零零在前,再怎么辛苦也拉不动的沉重供应“链”,逐步进化成由各方共同建设、主动前进的智能生态圈。
供应链金融的四次进化供应链金融走过了长达百年的1.0时代,这个阶段主要是进出口商为达成交易,在银行主导下进行点对点的贸易金融活动,例如汇丰银行贷款给英国企业,以方便其在殖民地之间进行贸易,也包括前往中国贩卖鸦片;
1980年以后,ERP技术的发展使企业的流程管理得到规范,银行开始大量尝试与接入ERP的企业合作,步入企业端的供应链金融2.0时代;
又过了二三十年,一些研究系统解决方案的科技企业转型为第三方服务平台,为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运营服务,这表示供应链金融3.0时代的开启;
现在的供应链金融已经进入了4.0时代,其特征就是大量运用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为其赋能;
下一步,供应链金融将会迅速进入5.0时代,5.0时代是供应链生态的时代,核心企业的功能将会弱化,焦点将会更加集中在核心企业和其多级供应商、经销商之间的交互关系上,更加关注的是一个行业整体生态圈的形成和建设。
供应链金融从4.0向5.0过渡的阶段,正是金融科技高速普及的阶段。供应链金融和金融科技的结合,伴随着一个高速普及期的到来,这个普及期就是全社会通过各种合作伙伴和竞争对手不断向各种原始资产方、投行角色、资金方去普及一套以金融科技方法论为依托的资产证券化理论。”
“以ABCD为首的前沿科技,对金融领域产生了四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减少人力成本,二是降低操作风险,三是提高业务效率,四是增加能力输出。”国药控股(中国)融资租赁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陈凯作了一个有趣的比喻,“人工智能可以看成大脑,应用于贷款审批、资产评估、风险评估和刷脸支付等领域;大数据好比血液,应用于交易反欺诈、精准营销、风险评估、股价预测、智能投顾等领域;区块链是人体的神经,应用于供应链金融、支付清算、数据票据、征信等领域;云计算就像肌肉连接着各个组织,是人体的基础设施。”
这四大科技涵盖了金融业务的全流程,牵引着金融行业的变革与进化。
核心企业要去核心,底层资产才是关键大数据等技术为何能使供应链金融离开冷板凳,走到聚光灯下?
对核心企业过度依赖、底层资产难穿透是造成供应链金融风险难控制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过去阻碍供应链金融发展步伐的两座高山。
联易融总裁冀坤接受亿欧金融采访时指出,目前资产证券化的最大难点,就在于如何从真实性、合规性、有效性三个方面综合考量、全面把握底层资产的风险,其中包括了对底层资产质量的评估、在存续期间对底层资产动态的监管等。
那么,如何实现底层资产透明?宋群认为需要在以下三个环节与新技术相配合:
第一是资产的选择。资产证券化中一个资产包往往涉及上百甚至上千个供应商,要逐一核实的工作量非常巨大,因此,我们现在将企业的营业执照、发票、合同等信息全部通过区块链技术对接到平台上。实现自动化,就能极大提高运营效率;
第二是资产的入池的审查。从资金端到资产端整个供应链条中的各个角色都加入平台生态圈中,实现多维度的数据交叉验证,极大降低欺诈风险。同时,区块链的运用还有利于实现去中心化,降低供应链金融对单一核心企业的信用依赖,使其向更上游和更下游的多级供应商、经销商延伸;
第三是发行过程和发行之后的存续的管理。通过平台的设计,中介机构例如券商、律所、交易所等都能随时在一个系统中查看底层资产的的情况,使从发行到存续期间的资产状况都是透明的。
这些都是技术推动供应链金融发展很好的例子。
依赖于核心企业的主体信用有两大局限,一是风险集中,二是资产有限。宋群举例道,2008年汇丰处理雷曼兄弟的资产证券化产品时发现,尽管雷曼兄弟在金融风暴中轰然倒地,但其债券产品的底层资产价值竟然还能达到金融危机前的95%。因此,将主体信用转换为资产信用,把握住底层资产,才是做好供应链金融产品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