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披露上半年贷款流向 未来投资向这几个领域倾斜

今年上半年,贷款流向了哪里?

7月31日, 央行发布的《2020年二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给出了答案:企事业单位贷款平稳增长,工业中长期贷款增速显著提升,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保持较快增长,房地产贷款增速持续回落。

据统计,上半年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12.09万亿元,同比多增2.42万亿元。其中,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占比较大,上半年增加9.16万亿元,同比多增2.88万亿;同时,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也实现了两位数增长,上半年共增加2.43万亿元,同比多增9372亿元。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对第一财经表示,从统计数据上看,上半年信贷投放增速加快,且投放结构进一步优化。一方面,企事业部门中长期贷款投放力度加大,支持实体经济复工复产功能明显;另一方面,普惠金融领域“量”增“质”提持续,房地产贷款增速继续回落。

从信贷投向可以看出银行业支持实体经济质效提升,这与上月底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释放的信号颇为一致,会议指出,要确保宏观政策落地见效。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注重实效。要保障重大项目建设资金,注重质量和效益。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要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推动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要确保新增融资重点流向制造业、中小微企业。

稳投资作为今年稳增长的关键抓手,下半年重要投资方向有哪些?财信国际经济研究院副院长伍超明对第一财经表示,展望下半年,需求端修复将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而需求端的修复将以扩内需为主。在“房住不炒”的总基调下,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将成为“扩内需”的发力重点,也是地方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

唐建伟对记者称,在货币政策保持灵活适度的背景下,下半年信贷投放增速预计较上半年略有放缓,新增信贷资金整体上将更加注重结构优化,体现精准直达,更多向中小微、制造业、三农等实体经济薄弱环节倾斜。

央行披露上半年贷款流向 未来投资向这几个领域倾斜

金融业支持实体经济

根据《报告》,二季度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65.2万亿元,同比增长13.2%。其中,本外币企事业单位贷款余额107.53万亿元,同比增长12.8%,增速比上季末高0.8个百分点,处于2015年来最高水平。

“企业贷款增速较快主要包括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央行上半年加大了货币政策的逆周期调节,进行了一系列降准、降息、定向支持等措施,助力企业顺利复工复产;另一方面,金融去杠杆进一步推进,传统影子银行信用继续向银行表内回归,增加了贷款在全社会总信用中的占比。”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中心研究员刘磊对第一财经表示。

另从信贷期限分析,企事业单位贷款中,短期贷款及票据融资余额42.51万亿元,同比增长12.4%,与一季度增速相当。“不过,二季度同比多增1149亿元,较一季度同比多增1.29万亿元明显减少,反映出疫情冲击过后企业短期流动性需求趋于平稳。”唐建伟称。

与此同时,二季度中长期贷款投放进一步加快,同比增长13.4%,增速较上季度末高1.6个百分点,实现同比多增9484亿元,在企事业单位贷款增量中占比达65%,有观点表示,未来,随着“两新一重”建设项目加快推进,积极财政政策进一步发力,企业中长期贷款增速有望保持在较高水平,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将更加凸显。

而从企业投向来看,业内的共识在于,下半年信贷投放的重心将倾向于制造业和中小企业。近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强调,下一阶段,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要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推动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要确保新增融资重点流向制造业、中小微企业。

对此,中信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明明对记者称,政治局会议对货币政策的定调回归到灵活适度,不再要求降准降息等政策,取而代之的是“精准导向”,这意味着未来货币政策将以结构性操作为主,信贷投放更多向中小微、制造业等领域倾斜。

伍超明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与今年4月17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直接点名“降准、降息”相比,这次会议的表述,表明阶段对冲性货币政策将继续退出,未来结构性政策将担当重任,在“量”和“价”上同时向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倾斜。年内创新直达实体经济政策储备充裕,如目前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和贷款延期支持工具额度均剩余一半以上。

6月1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向企业合理让利,助力稳住经济基本盘。推动金融系统全年向各类企业合理让利1.5万亿元。

小微企业始终是政策关注的重点。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小微企业是政策扶持的重点领域。作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今年上半年,普惠金融服务迈上新的台阶。截至二季度末,人民币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余额达19.72万亿元,同比增长20.7%,增速比上季末高3个百分点。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下半年,普惠领域信贷增速仍有望保持高速增长。唐建伟就提及,一来,大型商业银行将持续落实高于40%的普惠小微贷款增速要求;二来,中小银行资本金补充渠道拓宽将缓解资本约束;再者,普惠领域金融服务监管评价有所完善,再加上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发挥作用,普惠小微贷款量增、价降、面扩、提质的局面仍将优化。

未来投资重点方向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今年以来,新基建的重要性频迎政策红利,各地也在集中加码新基建项目。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刘哲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新基建是有效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5G、大数据等建设是信息产业发展的基础,加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对其他制造业和服务业起到带动效应。疫情对中国经济增长带来的“硬缺口”,短期通过新基建投资虽难以完全弥补,但其对稳就业、稳预期仍起到积极作用。

海通证券认为,新基建主要聚焦科技,与我国产业结构向信息化调整的方向一致。从整体投资规模来看,新基建虽然相比老基建较小,但是增速很高,预计2020年新基建投资规模达3万亿元左右,几大领域同比增速均在两位数以上甚至过百。

当前,各地都在加紧部署新基建。比如,上海市发布的新基建行动方案显示,首批重大项目3年投资2700亿元;福建省公布的2020年度数字经济重点项目中,数字新基建项目52个,总投资729亿元。

赛迪智库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从长期来看,新基建是未来规划的重点方向。到2025年,5G基建、特高压等领域新基建直接投资将达10万亿元左右,带动投资累计或将超过17万亿元。

不过,业内专家也提醒,地方积极发展新基建的同时,也要注意“新基建”的发展不能简单地走“老基建”之路。要避免一哄而上,考虑市场需求和区域发展实际。要根据财力和债务情况循序渐进推进,避免形成新的地方债风险。

与此同时,大力加快新基建,并不意味着忽视“铁公基”等传统基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同样强调了加强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中泰证券认为,投资中的发力重点仍然是基础设施投资,制造业受下游需求压力,短期难以修复,房地产开发投资难以出现明显回升,基建投资仍是发力重点。

发改委日前表示,交通方面,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城市群的城际铁路规划建设加快推进;水利方面,172项重大水利工程已累计开工146项,在建投资规模超过1万亿元。

7月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了2020~2022年重点推进150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总投资1.29万亿元。其中有96项涉及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

下半年,投资托底经济的作用更加突出,其中基建投资是重要发力点。目前我国人均基础设施存量相当于发达国家的20%~30%,在交通、水利、社会民生等基础设施领域存在不少短板,相关领域投资仍有很大空间和潜力。

业内分析,我国传统基础设施已进入成熟发展阶段,但综合运营质量和效率仍有待提升,尤其在西部地区,交通和水利设施薄弱环节仍然较多,推进国家重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重点城市群、都市圈发展,设施互联互通需求仍然很大。

新型城镇化建设也将激发巨大的投资空间。7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以新型城镇化带动投资和消费需求,推动城市群、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

民盟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冯奎认为,从需求角度来讲,城镇化的推进将扩大内需、加大投资,发掘出中国长期增长的最大潜力。长远来看,必须十分坚定地走城市化发展的道路,吸纳与培养新市民,持续壮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

以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老旧小区改造为例,今年各地计划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9万个,涉及居民近700万户,比去年增加一倍。到2022年,基本形成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制度框架、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到“十四五”期末,结合各地实际,力争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需改造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

发改委固定资产投资司负责人刘世虎7月21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回答第一财经记者提问时表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除了本身产生的更新改造投资以外,还会带动行业上下游多个行业的产业发展,并且会带动居民户内改造、装饰装修、家电更新。

刘世虎强调,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作为保障性安居工程,能够在改善困难群众居住条件的同时,对于稳定投资增长、发挥投资关键作用,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3795 字。

转载请注明: 央行披露上半年贷款流向 未来投资向这几个领域倾斜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