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会进一步小幅降准,优化金融机构的资金结构,提升信贷投放能力。
延续去年的“稳健”基调,2022年货币政策最新定调来了。
按照以往惯例,岁末年初都是市场关于第二年经济政策的理性讨论期。2022年货币政策展望更是一直牵动市场神经。
当前,国际环境严峻态势将依然存在,面对诸多不利因素,宏观经济稳定至关重要。12月8日至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一如既往总结2021年经济工作、分析形势,并对2022年货币政策、风险防范、房地产、反垄断等方面进行定调。
会议要求,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稳健略偏松
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21年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关系。
对比来看,此次会议延续了去年的相关表述,但具体内容也有一些微调。一方面,货币政策仍然是保持“稳健”基调,但未提“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关系。”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22年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近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也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稳增长已成为2022年首要政策目标。”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认为,稳健货币政策将以“组合拳”维持偏松操作。在实体信贷需求不足、信贷增速放缓、银行存贷比维持高位的情况下,稳健货币政策仍需继续偏松操作,灵活精准,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缓解年底流动性紧张与明年经济下行压力。
红塔证券研究所所长、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认为,这说明2022年的货币环境仍是分化的,对传统部门比如地产基建,还是偏紧,“松”只是针对防风险而言的,松是为了稳住存量,但坚决遏制增量。
从今年货币政策操作看,央行于年内两次降准,并无降息操作。此外,央行通过延续两项直达实体的货币政策工具、创设碳减排支持工具以及设立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等措施实现精准支持特定领域的目标。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从今年国内经济表现看,内需复苏偏缓,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展望明年海外防疫与经济复苏路径仍不够清晰,这种情况下,国内政策需要适度加大内需支持力度,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预计明年货币政策整体延续稳健略偏松格局,同时,更加注重结构优化(围绕小微、科技创新等重点新兴领域支持),更加注重财政、货币政策协调,提升政策效率,平衡好稳增长、促改革与防风险。
降准可期
进入2021年下半年以来,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各项政策在边际上都变得更加积极,政策逐渐转向“稳增长”,市场对货币政策边际放松的预期逐渐强化,2022年货币政策将如何操作?降准降息是否仍然可期?
周茂华认为,明年货币政策延续稳健略偏松格局,更强调结构优化、精准有效与政策间协调,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为深化改革营造适宜环境。“预计明年央行会根据宏观经济、物价、市场流动性及内外均衡情况,灵活采取包括降准、再贷款再贴现、MLF等多种政策工具,灵活调节,与财政政策形成合力,更好平衡稳增长、促改革与防风险。”
连平也预计,稳健货币政策将运用多种工具,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可能会进一步小幅降准,优化金融机构的资金结构,提升信贷投放能力。
李奇霖分析,2022年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结构性宽松的货币政策还将继续深化和延续下去,比如再贷款、定向降准、碳减排支持工具等结构型货币政策工具明年可能还将继续实施。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预计,2022年货币政策将聚焦于三大目标,一是结构性支持实体经济,二是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三是配合产业政策稳信用。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表示,未来货币政策重点发力方向在宽信用,2022年一季度将实现“四箭齐发”以宽信用,即制造业贷款、减碳贷款、基建贷款、按揭贷款。作者:杜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