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报讯(记者 孟凡霞 刘宇阳)股权变更作为可能影响一家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的大事件之一,但凡出现,即引起市场的密切关注,公募基金行业也不例外。2月7日,北京商报记者统计发现,今年以来,已有两家基金公司相继迎来“主动”和“被动”的股权变更,包括睿远基金的股权激励措施和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的股权转让消息。在业内人士看来,进行股权变更的背后,反映了当下基金公司维系长远发展及长期战略布局的需求,而两家基金公司的举措,则分别代表了公募行业对人才的重视和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
根据证监会公告,睿远基金的股权激励计划于近日获批。相关批复内容显示,证监会核准傅鹏博将其持有的睿远基金20.51%股权转让给赵枫以及4家员工持股平台。该次股权变更完成后,前三大股东分别为陈光明、傅鹏博、刘桂芳,股权比例约为55%、12%、7.5%。除3人外,林敏、赵枫和4家员工持股平台分别持股3.2001%至4.99%不等。
事实上,随着近年来公募基金市场的逐步火热,基金公司对旗下最重要资源——人才的“争夺战”也日趋白热化。而为了留住人才,股权激励已成为重要方式之一,且这一模式已不仅出现在更容易进行股权变更的“个人系”公募,部分头部机构也在发力人才激励。2020年12月末,广发基金股权激励计划“靴子”落地,经证监会核准,5家员工持股平台累计持有广发基金10%的股权。在此之前,易方达、南方、银华等多家基金公司也先后获批股权激励计划。
财经评论员郭施亮指出,当前基金公司进行股权变更背后,主要关系到优化股权结构,或引入实力资本补充资本金考虑,以及维系基金公司长远发展需求和有利于公司的经营发展持续性以及长期战略布局的需求。而引入实力资本,优化结构背后,通过股权激励提升竞争优势,积极引进优质人才,留住人才,持续增强基金的核心竞争力,也成了重要的方式之一。
沪上某大型公募策略分析师也表示,近年来公募基金股权变更主要以员工股权激励为主,这种股权变更有助于基金公司股东方与管理层更好的实现利益协同,并提升经营效率。近年来,基金公司股权激励案例增多,也体现了基金行业“轻资产”的属性,即最重要的资产是人才,而非资本金。放眼未来,实行股权激励的基金公司有望进一步增多。
而相较于睿远基金的主动变更,另一家基金公司则在同日“被”披露股东有意转让所持的全部股权。根据华鑫股份发布的公告,拟通过旗下全资子公司华鑫证券以在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公开挂牌的方式,转让其所持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36%的股权,挂牌价格不低于评估值。转让后,华鑫证券将不再持有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的股权。
公开数据显示,当前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共有3位股东,除上述提及的华鑫证券外,摩根士丹利国际控股公司(以下简称“摩根士丹利”)和深圳市基石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分别持有49%和15%。其中,摩根士丹利此前曾公开表示,会持续增持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股份,最终希望实现全面控股。因此,此次华鑫证券转让股份的受让方是否是摩根士丹利,也备受市场关注。
针对此次股权转让是否已有意向方以及具体方案等,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股权变更以公司公告为准,股东对公司股权的转让和变更以股东发布的信息为准。另外,对于上述公告中提及的股权转让的挂牌情况及详细内容,记者查询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但截至发稿前,暂未有相关信息披露。
有分析人士坦言,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脚步加快,越来越多的外资股东拟对旗下中外合资的基金公司谋求控股权,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或就属于此种情况。
郭施亮表示,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的股权变更,是中国金融业扩大对外开放,外资纷纷谋求企业控股权,也是国内资本市场做大做强的表现。外资控股权提升,也会为行业带来“鲶鱼效应”,加快国内市场的开放进程,同时,也会促使基金公司加快创新转型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