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不赚钱的时候,开发商会咋办?

这几天复盘了一下这几年厦门的土拍情况,发现从2016年至今,大多数高价拿地的企业还是没有从坑里走出来。

这里所谓的走出来,不仅仅是高地价能卖到高房价,同时也包括后续没有继续在土地价格低迷的时候入市抄底。

其实往往不是各公司的操盘手们不知道要抄底,而是这些企业的总部投资决策部门对厦门伤心了,觉得拜倒在阿猫姨的石榴裙下,只有累死的牛没有耕坏的田。所以他们对城市公司提报的投资方案只有一种声音——再看看。

要说连续创业拿地的,比如保利、比如金地、比如中海,比如融创,其实都在慢慢走出来。公司的资金实力还是很重要的。

如果不能走出来,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换你是开发商的城市操盘手,你会怎么办?

业内其实一直都有三种主流操作模式:

模式一——金主级公司,有钱,无所谓,放着就放着呗,老娘我大不了不开发了。任你野草丛生,我自巍然不动。你说要开工?没问题,拉两个挖机挖点土。你说要设置竣备时间?也没问题,大不了把楼给你盖好了,就是放着不卖。

模式二——进取型公司。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不蒸馒头争口气——既然亏本,那就多亏点,按照原定的成本做到位,不减配不降标,保质保量给你做好,交楼的时候让业主没话说,让业内竖拇指——地产界郭靖,人间带善人——这种公司简直是凤毛麟角,全国打着灯笼都找不到几个。

模式三——大渣型公司。大渣型公司来来去去就是那么个套路。因为集团给他们下的任务就是减少亏损。

当不赚钱的时候,开发商会咋办?

那么怎么减少亏损呢?降低标准,减少配置。比如去年爆出来的那个用油漆做的人工湖就是一个例子。普遍的做法,就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把身体开发到了极致——更换材料、更换品牌、少做几道工序、少做一些配置。

举个例子,比如精装修这一块,洗手间和阳台的防水,大部分买房小白是看不出来的,那么原本的标准可能是做2道防水,现在直接减为一道。

比如外墙,高级真石漆换成普通真石漆。

比如木地板和厨房三件套,不仅给换成三无产品,而且还是三无产品里面的定制宽产品,开发商指定款式指定材料限定价格——比三无产品质量更差。

比如园林,直接更换成大面积的草皮,种一些稀稀疏疏不到碗口粗的小树。

唉,这方面减成本的手段,上百种是有的了。买的没有卖的精。

也难怪绿地的张玉良前两年说,这几年高价拿地的项目,质量都堪忧。

那么问题来了,你觉得目前在售的项目,哪些会在交楼的时候暴雷?

再有就是,明知道存在暴雷的几率,你还会继续买吗?

其实,买定离手,知道买的是啥玩意,有了预期,交楼的时候才不会太闹心。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004 字。

转载请注明: 当不赚钱的时候,开发商会咋办?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