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骗子、讲故事的或技术出众的医生,医美机构肯定不如上游赚钱”
文|《财经》记者 信娜 向雪
编辑|王小
男人的白酒,女人的医美。
医疗美容概念板块持续火热,哪怕沾一点医美概念,上市公司股价就飞涨。
2021年5月19日,特一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公告,拟投资1亿元设立子公司,布局医美服务领域。紧接着,当日开盘便涨停。
一位医药行业研究员感慨,“医美,沾之即飞”。
医学美容的重点,是通过治疗各种病症来改变美容外观,这些病症包括疤痕、皱纹、多余的脂肪等。传统上,它包括皮肤科、口腔颌面外科、整形外科等。
恰逢行业高景气,多家专业医疗美容机构正筹备上市。一位联合丽格公关品牌部相关人士表示,“正在运作中”,但具体上市时间暂未披露。有伊美尔内部人士称,公司准备年内在港股上市。
“挺好,趁市场喜欢,赶紧上市。”得知这一消息后,一位二级市场医疗投资人评价。
沾上“医美”,身价就涨
医美的火爆,在资本市场一览无余。
“贼火”,一位二级市场研究员所在的机构,近期已在多个行业覆盖关注医美,“零售的要覆盖,轻工的也要覆盖”。在他看来,医美是条好赛道,“增速快,以后规范化发展”。
资本对医疗美容的市场预期,让A股接连不断刮起“医美风”。主营婴幼儿消费品的金发拉比,4月2日公告,拟出资2.38亿元通过受让股权获得一家医疗美容36%股权。消息一出,在紧接着的10个交易日中,其收获10个涨停板,被喻为“医美妖股”。
尽管医美业务并未产生收入,靠房地产支撑的奥园美谷只是宣布“聚焦美丽健康产业的战略转型”,将收购医美机构,便受到市场追捧,连续多个交易日涨幅超过20%。5月10日,240家机构454人在线调研了奥园美谷,不乏知名机构,如嘉实基金、上投摩根。
“现在和以前真的不一样了,以前资本没这么多,现在全涌过来。”一位医美行业十余年的行业人士对《财经》记者说。
这让正在苦思转型的老牌药企找到了一个新出路。医美市场具有较强的消费属性,价格由市场定价,不会有药品集采被迫降出“地板价”的风险。华东医药(000963.SZ)就大张旗鼓地收购了Sinclair公司,这是一家全球化运营的医美公司,其业务涵盖从研发、生产、销售等全产业链。
“逻辑好,医药领域太缺这样的标的了”。上述二级市场研究员说。
资本的热情,也闹出了医美概念乌龙。
主营化肥和医药制造的圣济堂,5月12日到14日连续三个交易日涨停,有投资者将其列为“医美概念”股。但其公开回复,关注到有投资者及炒股软件将公司列为“医美概念”股,经公司核查,公司目前无“医美”产品生产。
多位投资人对《财经》记者说,肯定有炒作、游资的成分。不过,并不排除医疗美容的确是一个高速增长的行业。
德勤公司的《中国医美市场趋势洞察报告》显示,中国医美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648亿元,一路攀升至2019年的176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8.7%。
上述二级市场研究员强调,“是真正意义上的高速增长”。
2016年至2018年是医美行业投融资的一个高峰。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共发生约19起融资事件,融资金额达22亿元。然而紧随而至的监管加强,资本降温,2019年融资总金额约为2.5亿元,同比下降89%。
艺星医美曾一度申请在港交所主板上市,拟募集资金用于收购医美机构,同时新开设医美医院。但之后,上市并没明确进展,最终不得不撤回了上市申请。
现在多家医美连锁机构正在紧张筹备,欲上市。有研究员认为,“趁市场热,赶紧上市。”
国金证券研究预计,2023年中国医美市场规模将达到3115亿元。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统计,2019年中国的医美渗透率仅3.6%,远低于日本的11%,美国的16.5%,韩国的20%的水平。
瑞丽诗集团董事长李巍分析,这与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不无关系。随着收入增长,变美需求还会持续。
上述德勤报告显示,20岁-35岁女性为消费主力军,熟龄女性消费水平更高。非手术项目消费黏性高、复购意愿强烈。北京、上海医美消费额领先全国,南方热度高于北方。
“也许我们的机会真的来了”。一位医美从业者说。
这门生意真的好做吗?
一位国内知名连锁医美机构业务总监,最近接连收到猎头邀约,“有两三波猎头在跟我谈”,推荐不同的医美公司。
他最终直接拒绝了一众猎头的邀请,“我现在更愿意接触那些老牌机构,有实操经历,趟过坑,爬过雪山那种,最起码沟通无障碍”。
在过去几年的快速发展期内,医美产业链中下游环节特别是下游环节成为创业风口。然而,茫无头绪的闯入,会给行业带来混乱。有研究员抱有悲观态度,认为医美企业各种包装打算上市圈钱,“很多是拼一把,有些不上市融资,自身就要出问题”。
在一位医美行业人士看来,医疗美容还是医疗逻辑,没法标准化,是个手艺活。“不管玻尿酸、肉毒素产品再好,还是要靠医生来操作,这就注定了医美和消费品有本质不同”。
专业壁垒意味着不是谁都能赢。2015年6月,中国恒大集团地产旗下的恒大汽车曾高调宣布,其在天津投资的首家整形医院恒大原辰医学美容医院开业。该医院为恒大在国内首次引入的医学美容医院。市场认为这是恒大欲进军医疗美容领域的信号。
其后续并未再有新消息。上述连锁医美业务总监在接触该医院一个多月后,最终没能与其合作,“太乱套了”。他说。
天眼查显示,该医院位置为天津市东丽区东丽湖路与东丽大道交汇处。《财经》记者向多位周边商户咨询,其均表示,附近的医美机构已经不在了。“2015年开的,后来就关了。”一位附近商户说,关了得有一两年了。
像其他产业链一样,医美产业链可分为上中下游。上游是原料企业,中游由医疗美容耗材的生产商和器械设备的制造商组成。浙商证券指出,上游供应商集中度高,技术壁垒和资质壁垒高筑,议价能力强,寡头竞争格局下受益确定性和受益强度相对有保障。
支撑这个产业链基底的,是多如牛毛的医疗美容机构。然而,多位市场从业人员认为,医疗美容机构终端业务并不是一个好做的生意。
“大部分医美机构赚不到钱,在生死线上挣扎。”原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整形外科主任郭树忠说得更直白。他现为一家民营医疗美容医院院长。
相比上游生产商动辄百分之八九十的毛利率,终端服务的毛利率显得有些“可怜”,还有下降的趋势。2018年至2020年上半年,朗姿股份医美业务、瑞丽医美的总毛利率都呈现下滑趋势。
联合丽格董事长李滨曾告诉《财经》记者,“除骗子、讲故事的或技术出众的医生,医美机构肯定不如上游赚钱,毕竟去餐馆吃饭和去菜市场买菜是两回事。”
目前还没有机构能够准确计算出中国到底有多少医美机构。艾瑞咨询发布的报告显示,深圳、北京、成都、杭州、上海、南京、重庆等城市的医美机构数量,占全国总量的28.2%。
《财经》记者以北京市西城区金融街购物中心为原点,用地图软件搜索周边3公里内的医美机构,共搜索到约20家,它们分布在购物中心、地铁周边、沿街商铺或者居民楼下。
“问题是,这个市场能不能容得下现在这么多机构。”郭树忠在接受采访时反复提出这一疑问。
内卷的医美
“营销不能停,一停就下滑。”这是上述二级市场研究员所观察到的医美行业现象。
医美机构过于依赖市场营销的生存模式,让两年前还被称为暴利行业,现在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具备成熟经营模式的机构,利润勉强维持在10%左右,其他大部分机构在亏本。
从上市公司瑞丽医美的情况看,推广营销开支和员工成本占销售及分销开支的比例超过80%。其中,推广及营销开支(线上广告、户外广告)已占当期销售及分销开支几近一半,给销售及营销人员支付的薪酬及奖金则占了40%以上。
这个一度被贴上“暴利”标签的行业,陷入同行恶性竞争的旋涡后,急于回本疯狂砸钱换客户。
“‘内卷’用在医美行业特别恰当”,在李滨看来,“目前医美机构自身高度分散,各自为战,容易打价格战,属于自相残杀。”
一般情况下,医美耗材成本约占整体营业额的20%,人工成本占30%左右。如果渠道费用占比30%,加上房租水电等运营费用,仅勉强维持收支平衡。
过度依赖广告,让很多机构的营销费用高出了30%。一位全国医美连锁机构负责人了解的一家医美机构,因被迫撤掉一个月的广告,当月的业绩降低了一半。
医美行业一时无法向更高级的模式升级时,坚壁清野是业内人士的一个思路——制定行业标准,规范医美诊疗的操作行为。
“标准就像规章制度,希望能为每一个项目制定标准,先从抓技术开始,规范每一个医美项目。”解放军空军特色医学中心皮肤科主任刘玮说,如做脂肪移植手术,提前准备哪些东西、出现意外如何预防等,都有详细的规定,需要循规一步一步来。
在规范行业的同时,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医美的进入门槛。
来源:《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