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中国2022年8月15日消息
昨日晚间,海底捞发布了上半年财务数据,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的6个月,海底捞预计收入不低于167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不超过 17.0%。同时,海底捞2022年上半年净亏损预计2.25亿-2.97亿元,上年同期净利润为9650万元。而且自今年以来海底捞也是一路持续低迷,不仅从2月份高点起算,最高跌幅达到了83%,而且自港上市4800亿的天价估值如今也是不足千亿港元。
回想20年疫情初期,海底捞还在逆势疯狂扩张并且牢牢占据火锅行业的头把交椅。但是在21年却迅速拉起了急刹车,不仅关店数百家。而且41.6亿元的巨额亏损更是将上市之后三年的累计利润悉数亏光。虽然后续海底捞为此推出了“啄木鸟计划”意在战略收缩并加强内部管理,但是目前看该计划并未扭转困局。
那么上半年亏损超两亿,是海底捞不香了吗?
一方面,盲目扩张遭到反噬。根据数据显示:海底捞自2019年开始进行了疯狂的扩张策略,其中2019、2020、2021年上半年分别新开门店308家、544家、299家,截至2021年6月底,海底捞全球门店总数达1597家。但是迅速的扩张之下,当中一些门店由于选址存在问题、门店内部管理矛盾、以及优秀人才缺失和不足等问题,令其顾此失彼按导致后续出现不断亏损。
后续海底捞,为了弥补之前因盲目扩张而犯下的战略错误,正式在2021年开启了“啄木鸟计划”,该计划的主要内容为:持续关注经营业绩不佳的门店,包括海外门店,并相应采取改善措施;重建并强化集团部份职能部门,恢复大区管理体系;在科学考核各部门的前提下,持续向员工传达企业文化及“双手改变命运”的价值观,并大力倡导爱和信任为核心的奉献精神;适时收缩集团的业务扩张计划。简而言之就是两个字“关店”,因此,之后海底捞半年时间内门店数量减少到了80家。同时,根据官方给出的数据,2021年全年,海底捞新开门店421家,关闭门店约276家。总门店数下降至1443家,超过了90%在中国大陆地区。
另一方面,优质服务“失宠”。虽然疫情初期海底捞还在逆流而上,但是随着22年疫情的反反复复导致大部分的门店在一段时间内暂停营业和相关服务,由此考虑到店铺租金、人工成本、食材保险等问题都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和挑战。当然这一点不仅仅是海底捞,几乎是所有餐饮行业同时面临的问题。
同时,不难发现初期海底捞之所以能在一片红海的餐饮行业脱颖而出,与其推出的“微笑服务”有莫大的关系,而此后海底捞一直奉行这服务优于价格的策略。也就是说这些优质的服务会隐藏于菜价之中,这也就导致海底捞的菜价普遍比其他火锅类的要贵一些,但是考虑到因疫情的原因,整体经济下行,消费者的人均收入也受到了一定影响。所以在经济普遍不行的局势下,优质服务或许不再是人们考虑的首要因素,更高性价比、更亲民的火锅或许才是更受青睐。
正如媒体上#人们为啥不爱吃海底捞了#的话题讨论,大众的观点也比较一致:不是不爱吃了,实在是口袋经济不允许了,真是扎心了。因此,由于盲目的扩张和不科学的选址,再加之疫情之下人们口袋没钱,关店和亏损恐怕是迟早的事情。
总的来说,虽然目前海底捞仍处于亏损状态,不过从整个餐饮行业来看这并不是一种特有现象,比如像呷哺呷哺之类也遭遇了类似的困境。所以,面对疫情常态化的形式之下,尤其是餐饮行业需要积极寻求自求出路,顺应消费者的需求。完成线下到线上这种消费场景的转变,而不是一味的降本增效,坐以待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