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冬的北京,夜里10点多。30多岁的滴滴司机吴师傅开着自家的电动汽车行驶在北四环主路上。
开滴滴目前收入如何?听到这个问题,吴师傅想了一会儿说:“我每月流水能有1.5万左右,扣掉油费、保险、违章罚款和平台抽成,到手1万出头。”
想要实现上述收入也不容易,吴师傅每天要工作10个小时左右,接20多单,每周只休息1天。
滴滴出行的招股书显示,像吴师傅这样的滴滴司机目前超过1500万。他们每天辛勤地出车接单,维持着滴滴出行这个庞大的网约车平台的正常运转。
股价较发行价已经“腰斩”
最近几个月,滴滴出行最引人关注的就是从美股退市的新闻。
2021年12月3日,滴滴出行发布公告称,公司即日起启动在纽交所退市的工作,并启动在香港上市的准备工作。
(图片来源:微博)
这距离其登陆美股仅过去5个多月。在此期间,滴滴的股价较发行价已经“腰斩”,市值蒸发超500亿美元。
回顾滴滴这次“美股之旅”,也颇多波折。
2021年6月30日,滴滴出行在纽交所挂牌上市,股票代码为 “DIDI”,发行价14美元/ADS,共计发行3.17亿股。当天盘中市值一度超过800亿美元。
滴滴上市2天后,2021年7月2日,国家网信办发布通报,宣布对“滴滴出行”实施网络安全审查,暂停新用户注册。
2021年7月4日,因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滴滴被要求下架“滴滴企业版”等25款APP,同时新用户被暂停注册。
2021年7月16日,国家网信办会同多部门联合进驻滴滴出行科技有限公司,开展网络安全审查。之后,滴滴出行还多次被相关部门约谈。
截至2022年1月3日,滴滴出行股价收于5.25美元,较发行价跌去62%,市值为253亿美元。
(来源:Wind)
滴滴为何决定从美股退市?未来将如何规划国内的业务?
中国财富曾就上述问题向滴滴公关部发出采访函,但截至发稿一直没有得到答复。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对中国财富表示:“由于美国通过了《外国公司问责法案》,对在美上市的外国企业进行审计,有可能对我们国家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滴滴决定从美国退市、回归港股,这是不可避免的。”
梅新育补充说,滴滴之前急于在境外上市,从商业利益考虑有一定的合理性。“疫情以来,美国推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滴滴想要赶在流动性泛滥的状态下尽快上市,希望得到一个比较高的发行价,从商业追求上来说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滴滴管理层没有充分考虑到国际政治和国家安全等因素,没有经过国家有关部门的同意,贸然做出上市的决策,之后又匆忙宣布退市,滴滴引发的风波对所有投资者都是一个很大的教训。”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国友也认为,从美国退市、在香港上市是滴滴的“必然选择”。“这家公司当初选择在美国上市就很尴尬,因为其绝大部分业务都在国内,掌握了大量对相关行业和个人信息而言都非常重要的数据,而数字安全是跟国家安全直接挂钩的。”
此外,滴滴备受关注的司机资质、业务合规、数据安全、企业治理等问题,目前仍没有得到实质性解决。滴滴此次能否通过港交所的上市审查,还未可知。
滴滴成立9年:左手融资,右手扩张
“滴滴就是一辆250迈高速行驶的汽车,在路况异常复杂的路上,还有人来撞你。任何一个细节操作的失误,任何一个弯道甚至一块石头,都很可能让我们前功尽弃。”
在2016年8月,滴滴与优步中国合并之后,程维曾发出过上述感慨。
回头看滴滴这家公司的发展历程,除了抓住创业风口、擅长“融资圈地”之外,运气的加持也不可或缺。
2012年7月,滴滴出行主体公司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法定代表人程维,注册资本1000万元。
创始人程维在某个访谈节目中透露,滴滴获取第一批用户的过程非常艰难。2012年的中国,智能手机还没有普及,创业初期滴滴也没有经费做广告,而竞争对手处处领先。
2012年冬天,为了找到第一批种子用户,程维带着创始团队去北京西站一辆一辆地拦出租车,给司机塞纸条,甚至在车站厕所里推销滴滴APP。为了拉到第一批用户,他们去楼道电梯里贴广告、去饭店里发传单。
似有天助,2012年冬天突然下了一场暴雪,那天滴滴的订单量爆发,超过1000单,就此度过了生死难关,之后又获得了金沙江创投A轮300万美元融资。
从此之后,滴滴就开启了一边密集融资、一边快速扩张规模的历程。2014年,柳青加盟滴滴之后,凭借资源和人脉,帮助滴滴完成了多轮大手笔融资。
2012年成立至今,滴滴在一级市场累计融资23轮,融资金额超过230亿美元(约合1500亿元人民币),软银、Uber、腾讯、阿里巴巴、苹果、红杉资本、腾讯投资等都在股东之列。
招股书显示,截至2021年3月31日,滴滴全球年活跃用户为4.93亿,年活跃司机1500万,平均日交易量为4100万单,总交易额3410亿元。平台收入中,93.4%来自于中国,6.6%来自于国际。
(来源:滴滴招股书)
然而,在规模飞速增长的同时,滴滴最为投资者诟病的是——成立9年来,连续8年亏损。
滴滴招股书显示,2018年至2020年,滴滴净亏损分别为150亿元、97亿元和106亿元。
2021年12月30日,滴滴披露了未经审计的2021年第二季度、第三季度业绩。2021年第三季度,滴滴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亏损达到306亿元。
有业内人士质疑,这种“左手融资、右手扩张”的商业模式,拖累了滴滴的业绩。
梅新育认为,“融资抢市场”的商业策略,在很多行业或企业都存在,对这一点无需过分苛责。“但值得注意的是,需要避免‘融资抢市场’之后形成垄断。要保证新进的竞争者能够比较迅速、容易地进入市场,这样才有可能打破大企业形成的垄断。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就不用过于担心。”
“行业龙头”地位难保?
滴滴出行曾一度占据国内超过80%的网约车市场份额,然而自从2021年7月4日滴滴APP下架以来,新用户停止增长,老用户也在不断流失。而滴滴何时才能全面恢复业务,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时间表。
与此同时,滴滴昔日的竞争对手——美团打车、高德打车、嘀嗒出行、曹操出行、哈啰出行等纷纷加大拉新和补贴力度,抢夺市场份额。有报道称,2021年下半年以来,这些平台的订单量获得了2-3倍的增长。
滴滴出行财报显示,2021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国内总单量规模分别为25.7亿单和23.56亿单,环比下降8.3%。2021年第三季度,中国业务收入为390亿元,环比下降12.94%。
看上去,滴滴的“行业龙头”地位似乎受到了挑战,滴滴该如何应对?
梅新育认为,滴滴想要保住自己的市场份额,最根本的就是要保证服务质量和品质。“滴滴得把手里的资金和资源用在‘刀口’上,一定要维持和巩固服务质量方面的优势。滴滴的管理层和员工,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积极配合整改,把主营业务做好,这样才有可能顺利渡过难关。”梅新育说。(文/田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