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药集团居安不思危

石药集团居安不思危

上个月18日,石药集团子公司新诺威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在发布了《关于董事辞职的公告》。

公告中指出,卢华先生因个人原因,申请辞去公司董事会非独立董事及公司董事会提名委员会委员职务,辞职后将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

同时,为保证公司董事会的正常运作,公司于2020年8月26日召开第五届董事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补选公司第五届董事会非独立董事的议案》,经公司董事会提名委员会审核,提名蔡磊先生为公司第五届董事会非独立董事候选人,任职期限自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之日起至本届董事会届满之日止。

蔡磊即是石药集团掌门人蔡东晨之子。

国企变家企,家企或许变外企?

一个不会讲情怀的企业家不是一个好的演讲者。

在2006年,石家庄国资委开始为石药集团筹划企业改制的时候,蔡东晨与柳传志一拍即合。

“接触了联想的人,我第一感觉对联想有一种崇拜。在我心目中,他是一个民族企业,有民族精神,我最尊敬最崇尚的就是这种企业家和这种企业。”蔡东晨这样解释自己加入“联想系”的原因。

“把关在笼子里的老虎放出来,然后给老虎插上翅膀。”柳传志也不吝自己对石药集团的高度赞美。

一番相互吹捧之后,蔡东晨与柳传志愉快地成为了商场密友。

2007年6月16日,联想控股与石家庄市国资委正式签订产权转让协议,以8.7亿元的价格收购石药集团100%的国有产权。

2008年,联想控股将其持有的石药集团全部股权转让于子公司弘毅投资的III期基金。

由于该III期基金计划于2016年到期清盘,因此在经历一系列二级市场运作后,2013年,弘毅投资开始出售石药集团的股份。

2015年全部出售完毕。

交易完成后,公司主席兼CEO蔡东晨成为实际控制人,持股比例达到约30%左右。

自此,石药集团改制完成,彻底实现民营化,蔡东晨拥有了绝对的发言权与决策权。

十年改制让石药集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至今,石药集团已经成为中国最大、最知名的医药企业之一,旗下拥有维生药业、中诺药业、欧意药业、恩必普药业、银湖制药等三十余家下属公司。

自2012年集团全部在港股上市之后,2019年,石药开始了“港股+A股”的资本布局。

2019年3月,石药集团全资子公司新诺威制药登陆A股创业板,石药集团完成“红筹+A”的资本布局。招股书披露,石药集团新诺威的主营业务为功能食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目前生产的功能食品主要为维生素类保健食品和咖啡因类功能饮料添加剂。

专家表示:“这标志着石药集团在完成‘港股+A股’的资本布局以后,将继续利用金融杠杆,进一步向资本市场借力”。

“分拆上市的好处是各板块可以独立估值,母公司可以获得资产溢价,自身的资产估值也随之提升,融资能力将得到明显增强。”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这样评价。

显然,蔡东晨在下一盘更大的棋。

新诺威作为石药栽入A股的第一苗,也将为石药集团在A股铺开更大资金网络开辟一片立足之地,资本的扩张将为石药集团的后续发展带来更多的可操作空间与可能性。

更重要的是,蔡家公子初长成。

新诺威A股上市一年半之后的8月,蔡磊便被推上高位,成为新诺威第五届董事会非独立董事候选人。

蔡东晨为蔡磊在石药的进阶之路埋下了明显的伏笔。

资料显示,蔡磊为新加坡国籍。将来某年某日,蔡东晨将石药集团的接力棒正式交至蔡磊手中时,或许能直接为新加坡贡献一位榜上有名的富豪。

断流危机近在眼前?

我国数十年的医药发展史无数次证明了,只有创新,只有原研药,只有自主权,才是维持一家企业源源不断获得生命力的根本。

1999年,石药集团决定转型医药制剂领域,用5000万人民币从中国医学科学院手里取得了国家一类新药恩必普的专利。恩必普是国内第一个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全新化学药物、我国第三个一类新药。

研发耗时6年,2005年正式上市。但上市后,却未取得理想的销售,当年就亏损了3000万,这样亏损的情况持续了近5年,直到2010年,才达到盈亏平衡。但很快,持续的投入和市场摸索有了市场的回馈,2010年,恩必普开始发力,到了2013年,恩必普的销售额达到10亿元人民币,比上市之初的2005年增长了200倍,利润则达到4亿多元。

而2013年原料药行业面临的背景是业内产能过剩,且原料药市场价格大幅下滑,加上自2012年8月以后,随着被视为史上最严“限抗令”的卫生部第84号部长令正式发布并执行,整个原料药特别是抗生素原料药市场生存环境日益恶劣,石药的原料药板块受到行业大环境以及价格下跌影响亏损额也达到1个亿。但是,得益于恩必普的重要贡献,当年石药集团实现不含税销售收入182.8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5 %;利税16亿元,同比增长38%;利润9亿元。2014年,恩必普单品销售收入已经突破15亿元人民币,到了2016年,恩必普光利润就已经超过10亿元人民币。

原研药的威力不可谓不大。

如果一家企业的主要营收主要由仿制药贡献,即使是对于企业的员工来说都是痛苦的:“即使接个首仿也提心吊胆,分分钟被国家或者原研制裁,毫无主动权。”

但是,石药集团的核心品种丁苯酞目前面临着专利到期问题。石药集团丁苯酞胶囊专利2023年到期,注射剂专利数2022年到期,但是石药集团没有丁苯酞的化合物专利,该化合物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专利也将于2019年到期。为延长该产品的生命周期,石药集团还申请了丁苯酞新适应症、左旋丁苯酞、以及丁苯酞相关物质制备专利,但是,一旦核心专利失去法律上的有效性,任何衍生药很可能都是为他人做了嫁衣。

目前来看,石药集团暂时没有披露足够匹敌恩必普的黑马产品。玄宁、欧来宁、津优力、多美素等新药虽然在上市后也有优异的表现,但是还不足以接棒恩必普,达到力挽狂澜的效果。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石药集团集中了很大的精力在药物的营销上,为石药产品在市场上赢得了可喜的空间。但是,原研药的面世过程十分漫长,石药集团如果无法及时拿出主心骨的产品,很可能刚刚兴起的上升势头难以维持。

石药集团已经在对原料药业务进行缩减或者拆分,集中更多的精力在高端创新药的研制上。事实上,仅仅实现自主研发也是不够的,石药面临的不只是内忧的青黄不接,更是外患的强敌环伺。一直以来的强敌恒瑞以更大体量的资本与研发投入,已经令石药在很多同类产品的竞争中落了下风,更不用说正在强势成长的本土创新药公司,对每一家大型药企都是极强的冲击。

同时,资料显示,石药集团在生物药的布局上,开始时间较晚。早在2014年度,全球销售额最高的前100种药品中,生物制品的数量已达到44种,生物制品的销售额占药品市场整体销售额的比例为23%,预计到2020年底这一比例会上升至少30%。尤其是在疫情突然来袭的情况下,生物大分子药物特别是抗体类药物的研发已经成为全球新药研发的热点。石药集团虽然在近年来也开始在生物药方面进行布局,但与恒瑞等国内巨头相比,步伐已经有所落后。放眼国际市场上,更加难以望其项背。

频频结盟又分手

随着人们对自身健康的不断重视,对生命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医药行业的发展有着不可限量的市场空间。不仅大型药企从中获利,很多创新型的小企业也开始以强劲的姿态涌现,试图占领市场。

这个时候,创新药企与大型药企强强联手成为很多企业愿意尝试的事情。

相较于创新药企而言,大型药企有着更加成熟的药品商业化经验及销售网络,也有更充裕的现金流,合作能够一定程度能够缓解创新药企的资金压力,与此同时,借助大型药企的商业化,创新药企的相关品种也能够获得更好的市场销售预期。

而相较于大型药企而言,创新药企有更加丰富的创新品种,以及更强的早期研发能力及人才储备,合作能够更快推进自身向创新药方向的转型。同时,在从外并购创新药品种以及自建研发团队推进创新药项目之外,合作共同推进创新药的研发与市场化,成为分享创新红利的又一种方式。

但是,理想往往是丰满的。

现实是,这种“强强联手”面临着研发进展及后续市场情况不达预期、研发失败、内在研发利益等多方面的挑战。

石药集团就在这样的合作中元气大伤。

2019年底到2020年初的一周之内,石药集团两次传出与创新药企“分手”的消息。自身的研发利益冲突,是阻碍大型药企与创新药企合作的关键因素。

2019年12月30日,石药集团发布公告称,为了避免与集团另一抗PD-1单克隆抗体在研药物的临床研究及未来商业化可能引起的潜在冲突,经双方同意,公司与君实生物早前签订的有关在乳腺癌用药研发及商业化上的合作,于2019年12月30日订立终止协议。根据早前协议,石药集团同意就五项里程碑事件分别向君实支付人民币3000万元的里程碑款项,而截至石药集团与君实生物接触合作,石药集团仅向君实生物支付了一项3000万元的里程碑款项。相比于对于展开联用合作,石药集团更倾向于自主展开自有的PD-1项目。

2020年1月6日,创新药公司神州细胞在关于科创板第二轮问询回复中披露的一起和石药集团的交易,迅速引发了行业关注。神州细胞此前曾与石药集团就在研产品SCT400达成商业化协议,按照双方约定,石药集团应该在两个特定的时间节点分别向神州细胞支付1亿元、2亿元的开发进度款。但基于医药政策和市场环境近一年发生的变化,石药集团向神州细胞提出修改《商业化协议》的建议,而双方后续并未就该协议修改达成一致,石药集团选择不继续推进合作。

石药集团选择停止合作可以视作为及时“止损”。

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合作是一种双赢的交易。石药或许不应该把眼光局限于眼下一个赛道的利益冲突之上,而是从更加长远的互利共赢方面,考虑合作在更长的成长周期上能够带来的高效开发与优势互补。

追求自主研发确实是医药企业应该秉持的一条生存法则,但是当在每一个赛道上都试图依靠自身的力量去实现超车与引领的时候,往往会力不从心,尤其是在石药集团的资金网络还没有铺开的时候。

在欧美成熟医药市场,大型制药企业通过并购创新药资产或者与创新药企达成战略合作,已经成为维持自身创新力的常规动作。相比于欧美成熟医药市场,中国还未能形成本土大型药企与创新药企积极合作,共同推进创新药研发及商业化的良心生态。

本土大型药企与新兴生物药创新企业更多还是在同一个赛道上共同竞争,当竞争会消耗更多元气的时候,通过精准挑选,把实力强的对手变成伙伴不失为良策,取得1+1远大于2的效果。

结语

医药研发制造是一个良心工程,需要专注、耐心、积累,抵御赚快钱的诱惑。

石药集团一直以来的成长都遵循着稳中求进的原则,但是稳中求进的过度实施导致效率减缓。或许,石药可以将理想瞄准成为医药界的“华为“甚至“苹果”,以更大的魄力与更彻底的决心,去推出一款能够帮助自己在某一赛道上清空对手的产品,而不是拥挤在多个赛道上争先恐后打价格战。

对现在的石药来说,即使还谈不上危急存亡之秋,但是还远远未到黄金时期。如何去掉不确定性、释放成长价值、打开新增长空间,现在看来,持续创新,稳住初心成为了石药集团唯一的钥匙。

章严/ 主笔

财经网事 / 出品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4391 字。

转载请注明: 石药集团居安不思危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