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据媒体报道,鹏华基金的基金子公司鹏华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称“鹏华资产”)作为管理人、工商银行代销的“鹏华聚鑫1号-25号资管计划产品”已全线违约,总规模或超40亿元,资金缺口或超20亿元。
事实上,在过去几年,基金子公司踩雷并不稀奇,不过,这一次值得推敲的是,无论是工商银行抑或鹏华资产,均对违约资管产品的底层资产讳莫如深,且仅仅作为代销机构的工商银行,却一反常态,紧急拿出了一份刚兑方案,目前已有部分投资人同意并签署了该方案。
不过,第一财经联系工商银行,但工商银行方面并未给予回复。
鹏华基金16日晚间发布声明称,关注到有关媒体关于鹏华资产管理的聚鑫系列资产管理计划相关报道,亦收到关于该资产管理计划的问询。公司理解和支持鹏华资产本着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原则作出的相应努力和安排。作为鹏华资产的控股股东,公司按照《公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切实履行对于鹏华资产的各项法定义务。
事出蹊跷
鹏华资产于2013年1月4日在深圳前海注册成立,是首批获得中国证监会核准成立的基金子公司之一,由鹏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控股。截止2020年9月底,资产管理规模约368亿元人民币,产品累计发行数量1188只,存续产品数量242只。
据报道,鹏华资产旗下的鹏华聚鑫系列产品属于固定收益类产品,风险等级为PR3,100万起投,期限为6个月,为滚动发售。最新一期发售时间均为今年2月份,业绩比较基准为4.1%(年化),25只产品原本全部应于今年8月到期。
产品说明书显示,该资管计划主要投资于现金、正回购、逆回购、银行存款、同业存单、债券(含可交换债券)、证券投资基金、央行票据、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资产支持证券,以及具有业绩比较基准的各类证券投资类资产管理计划(如信托计划、证券公司资产管理计划、基金及基金子公司资产管理计划、期货资产管理计划等)。
从投资标的的范围来看,除了直接投资于二级市场股票以外,基本都在其选择范围之内,包括非标。
事实上,基金子公司自诞生伊始,就以业务灵活,所受限制较少为标签,在大资管行业中迅速布局,其业务类型主要包括传统融资类业务,比如类信托业务、股权质押业务等;投资类业务;资产证券化业务及通道业务等。
尤其是通道业务,曾在一段时间内以低价策略抢占了不少信托的市场份额,新晋为“通道之王”。
一些客户发布在网络上的截图显示:8月14日,鹏华资产发布了产品提前终止公告,此后又发布了一份分配延期公告。但第一财经记者登陆鹏华资产官网,已看不到此两份公告。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聚鑫系列资管产品底层资产,无论是管理人鹏华资产抑或代销方工商银行均讳莫如深。
且据媒体报道,聚鑫系列产品违约后,工商银行作为原本可以“作壁上观”的代销方,却紧急拿出了一份兑付方案,承诺今年10月20日兑付本金的50%,另外48%的本金转为工行理财,2%本金作为该理财的收益,1年后到期兑付。
也就是说,这是一份本金兑付方案,投资人最终可以拿回本金,放弃收益。而且,该方案也透露出,此底层资产的处置周期在1年左右,且根据客户截图显示,底层个别资产存在嵌套结构。
据了解,目前已有部分投资人签署了该协议。
基金子公司的重新定位
基金子公司诞生于2012年底。
2012年9月26日,证监会发布《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2012年10月29日又发布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管理暂行规定》,批准满足条件的基金管理公司可以申请设立子公司,以经营特定客户资产管理、基金销售及中国证监会许可的其他业务。
基金公司纷纷上报子公司,当年11月,首批公募机构拿到了成立子公司的批文,开启了基金子公司跨越式发展的时代。
公募基金作为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在投资方面具备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之前由于政策限制等,许多业务无法开展,而基金子公司的设立与创新,使得公募基金可以把握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泛资管时代所带来的机遇,开展众多创新业务。
与公募基金不同的是,基金子公司既可以投资标准化的产品,也可以投资非标产品,具有“万能牌照”的特质,凭借政策红利,基金子公司迅速发展。截至2013年9月底,共有41家基金子公司开展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管理规模达到4600亿元。
但也因此引发了诸多风险,2014年之后,基金子公司踩雷事件频发,2016年之后,基金子公司的监管政策日益收紧,基金子公司才告别野蛮生长,走上规范发展的道路。尤其是随着资管新规的到来,昔日“通道之王”开始痛苦转型,不过,目前资管新规的过渡期已延长至2021年底。
不仅如此,随着牌照功能更加强大的银行理财子公司的到来,基金子公司也面临着大资管竞争格局的重新洗牌。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