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事件是全球不确定性的新诱因。
当地时间2022年9月29日,瑞典,“北溪”天然气管道泄漏,天然气不断喷涌而出。图/IC photo
文 | 王英良
近日,北溪一号及二号管线均发生爆炸,发生多点天然气泄漏。
北溪二号建成后并未实际投入运营,北溪一号于8月30日起亦开始无限期停供。在地缘冲突背景下,北溪管线恢复运营的可能性极低。这一爆炸,惊醒了欧洲,引起了新的竞斗。
波兰华沙东方研究中心能源政策高级研究员洛斯科特·斯特拉乔塔就北溪天然气管道被破坏发表评论称,“这意味着一次重大紧张升级和准备升级。”
此次事件后,俄罗斯立即大幅削减了对欧洲的天然气输送。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在推特上威胁称,要停止与一家乌克兰公司的交易,这家乌克兰公司控制着向欧洲输送天然气的其他两条管道中的一条。而这又会加剧市场的恐慌。
此次管道爆炸泄漏事件,会给欧洲能源带来四重冲击。
1 供需鸿沟加剧欧洲困境
首先,由于供给减少导致的能源价格上涨,会加剧欧洲困境。
欧洲天然气价格已经从8月底的峰值下滑。各国为了满足冬季燃油需求的激增,已经把冬季前的能源储备增加到了储能的87%。
但是,欧洲天然气价格在管道破坏的消息传出后上升了大约14%。目前,天然气价格比俄乌冲突之前大约增加了三倍。
地缘政治冲突导致的能源危机直接促成与能源息息相关的各国经济下滑,甚至出现新的经济衰退迹象。
接下来,欧洲过冬的能力将极大取决于天气寒冷程度,以及各国是否能找到可以弥补俄罗斯减少天然气的供应的对策。
供需鸿沟加剧了欧洲困境。
2 冲击欧洲节能减排规范
此次事件,还会冲击欧洲的节能减排规范。
20世纪70年代,欧洲国家即从能源安全和环境治理两大维度出发,探索能源结构乃至经济结构转型的道路,欧盟自身的能源和气候政策也不断发展日趋成型。
2019年,欧盟提出《欧洲绿色协议》等新的一揽子气候能源政策构想,率先提出2050年碳中和愿景以及203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削减50%-55%。
在能源目标方面,欧盟提出并通过《欧洲气候法》,将2030年和2050年气候能源愿景以法律形式确立,并加快推动成员国各自目标的制定和落实。
在能源和绿色相关产业方面,欧盟相继提出氢能战略、电池产业共同体、海上风电战略等,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欧盟在可再生能源产业方面的竞争力和发展态势。
在《欧洲绿色协议》框架下,欧盟的能源转型政策进展按部就班,不断朝着既定轨道迈进。由于欧盟奉行严格的低碳和减排措施,使欧盟难以大量进口石油、柴油等高能、高污染燃料。
欧洲在能源消费中制定并奉行了极高的环保规范,但这与现实中能源严重不足和制造业衰退客观产生的对含碳能源需求的矛盾会越发突出。
3 改变欧洲全球能源市场地位
此次事件还会改变欧洲在全球能源市场中地位。
由于存在极大的需求缺口,欧洲坐实了全球能源最大需求方的角色。
极大的需求和有限的供应产生了暴利。
能源专家劳伦特·塞格伦对商业内幕网站表示,美国燃气出口公司以大约6000万美元的成本价格将一艘大船装满液化天然气,欧洲到岸收购价格则飙升至2.75亿美元。
Vortexa液化天然气分析负责人菲利克斯·布斯认为,这些公司每批能源货运单可以赚得超过1.5亿美元。
俄罗斯将此次管道爆炸定性为“恐怖主义”,并扬言如果证实美国参与,俄将袭击美国对欧LNG(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只。
这使欧洲成为全球地缘政治、能源政治和大国博弈的中心,而这也会加剧欧洲在全球能源市场中的弱势地位。
当地时间2022年9月28日,德国,“北溪-2”天然气管道。图/IC photo
4 推动欧洲能源格局重塑
除了以上影响,此次事件还将推动欧洲能源格局重塑。
事件发生后,俄罗斯减少过境乌克兰的天然气供应量。
目前,俄罗斯有一条对欧天然气运输管道过境波兰。此次事件使俄罗斯与欧洲海上运输路线完全中断,这进一步突出了陆路运输的权重。由此,波兰在欧洲的地缘政治以及经济地位就会提升,包括收取过境税费等都是客观的利益。
此次事件进一步提升了欧洲对能源脆弱性的认识,由于破坏存在突发性,欧洲企业不得不加强管道安全防范。如此,能源与安全进一步交织。
欧洲在汽车、航空制造、新能源设备等领域的生产成本极高,这导致在市场竞争中,欧洲企业的传统优势将面临极大的抵消。
由于管道爆炸主要作为一种威胁象征,这不仅导致弱化欧洲制造业、打击欧元区经济、弱化欧元,也将导致俄罗斯成为一个经济“孤岛”。
此次事件加剧天然气供应风险,客观上使美国能更好地对冲和抵消欧洲制造业优势,并在输欧能源上持续攫取暴利。
事实上,国际社会更关注这一输气管道爆炸带来的蝴蝶效应,以及地缘政治冲突导致的不确定性。
由于市场预期恐慌,欧洲的能源价格无上限地攀升,直接后果是欧洲制造型企业要不被迫限制产量或停产,要不离开欧陆去美国投资。
此次事件是全球不确定性的新诱因。欧陆动荡或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欧洲的能源政治版图以及产业或将重塑,新一波全球权力和财富已经开始转移。
特约撰稿人丨王英良(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国际关系博士生)
编 辑丨柯 锐
校 对丨赵 琳
实习生|吴叶凡
联系我们:
微信 jimi906
新京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