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首家民族乳业,执掌人与外资斗了15年,今市值是伊利零头

提到如今的牛奶品牌,伊利、蒙牛是中国的巨头,两者以纯牛奶、酸奶占据了中国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可以说只要进入超市,其中最显眼的两个牌子就是伊利和蒙牛,可见它们对中国人的影响之大。但是在十几二十年以前,伊利和蒙牛都只不过是弟弟,在那个时候,有一家民族乳业品牌是千家万户最喜欢的产品,没错,那就是建国后首家民族乳业——现在几乎消声觅迹的“光明”。

建国后首家民族乳业,执掌人与外资斗了15年,今市值是伊利零头


这家民族品牌经历过巅峰,最终却跌入到谷底,慢慢的人们再也难以找到这个牌子旗下的产品了,以前火爆的白雪冰砖、赤豆冰也逐渐淡出超市,“光明乳业”终究还是难逃衰败的命运。现如今,伊利市值一千六百七十四亿、蒙牛市值九百九十九亿,而光明仅仅剩下了一百多亿,市值成了两个巨头的零头。但是在2002年,光明乳业可是碾压这两个牌子的。光明乳业究竟经历了什么,使这家建国后首家民族乳业,如今的市值只是伊利零头?

建国后首家民族乳业,执掌人与外资斗了15年,今市值是伊利零头


1、执掌人与外资斗了15年提到光明乳业的发展历史,就不得不提到带领它走向辉煌的传奇女性王佳芬,在她的执掌下,光明乳业成为了中国人民的骄傲,也让外国资本见识到了中国企业坚贞不屈的身影。用一句话来形容中国民族企业的发展,那就是“先天不足,后天畸形”,其中包括了乳制品行业。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民族乳制品企业就一直受到外资的剧烈影响,1931年中国第一支雪糕诞生在上海,可是这是由美国的公司生产出来的,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建国都没有任何的改变。

建国后首家民族乳业,执掌人与外资斗了15年,今市值是伊利零头


建国以后,国内痛定思痛,决定一定要有自己的民族乳业,于是当时上海益民食品厂的领导毅然决然地创立了“光明”,希望这个雪糕厂能和新中国一样前途一片光明,同时这个厂还大力宣传光明雪糕,导致了在一段时间光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纵观民族企业的发展历史,外资的兼并都在时刻发生着,比如说中华牙膏、太太乐等等,就在外资的控股下迷失了作为民族品牌的骄傲,甘愿将所有的控股交给了外资管理,毕竟没有人能够拒绝数百万美金的投资。不过,总是有那么两支队伍异军突起,其中就有上海牛奶公司,也就是在这时,关键人物王佳芬出现了。作为上海牛奶公司的总经理,光明乳业被划入了王佳芬的管理范围,王佳芬顺利成为光明乳业的董事长和总经理。刚刚当上总负责人的王佳芬肯定要做出一番事业,同时她也知道外资对于中国企业的双刃剑,在那时她就暗暗发誓,中国要想有一家强大的乳制品企业,那么就绝对不能够让外资控股。而就在那时,和光明纠缠了15年之久的“达能”粉墨登场。

建国后首家民族乳业,执掌人与外资斗了15年,今市值是伊利零头


当时达能是中国酸奶行业比较强大的外资企业,这家企业无比强势且盛气凌人,在中国投资设厂后,就要求酸奶产量不少于百分之五十,要知道在1995年中国的制造业还不是特别发达。同时达能又擅自更改制作酸奶的设备,导致达能销量在中国暴跌,为此它将责任推到了光明身上,认为光明的定价太低扰乱市场。此时的光明已经有了非常大的起色,特别是酸奶业务一天就能出产七十吨,这可着实震惊了达能的负责人秦鹏,他要求达能和光明合资兼并。原本秦鹏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是给光明的机会,但是王佳芬嗤之以鼻讽刺道:达能都经营不好,还想要光明?这就是光明第一次和达能硬碰硬。到了2000年的时候,达能想要沾染光明业务贼心不死,于是趁着光明上市的机会想要成为光明的股东,为此达能上下游说上海实业,甚至用制作酸奶的技术来吸引大股东,最终大股东默认了达能的进入。本来王佳芬无比反对让外资进入,但是他的老总直接劝说道:人家都已经卑躬屈膝了,你也不要太狠了。

建国后首家民族乳业,执掌人与外资斗了15年,今市值是伊利零头


王佳芬这才点了头,但是王佳芬非常聪明,为防止达能搞事,在一开始就和达能谈好了条件:第一,达能不能在中国做酸奶;第二,光明要用达能牌子十年;第三,达能不能控股。从此以后,在中国的市场上光明乳业一路腾飞,到了2002年的时候光明的年营业额达到了五十多亿,而此时的伊利也不过仅仅四十亿,蒙牛只有可怜的四亿多,光明乳业中国奶制品之王的称号实至名归,而这都要感谢王佳芬的坚持和战略眼光。2、大股东制最终害了光明乳业与光明乳业这家民族骄傲品牌相反的,是北冰洋、崂山等原本的民族品牌正在被兼并、吞噬,而达能对光明也一直处于虎视眈眈的状态当中,他们的核心目的就是要回归中国的酸奶市场,顺便将搞得他们无比狼狈的光明收入囊中。2003年,达能的亚太老总找到王佳芬谈一个合作项目,那就是把光明建设成一个合资的公司,王佳芬当然不愿意,而这个达能老总就放下狠话,如果光明不就范,那么乐百氏就是它们的下场。

建国后首家民族乳业,执掌人与外资斗了15年,今市值是伊利零头


当时乐百氏不敌娃哈哈,而被达能收购,从上层一直到下层都来了一次大换血,甚至乐百氏几乎成为了一个名存实亡的企业,只保留了一点矿泉水的项目,这对一个民族企业来说打击是巨大的。王佳芬会害怕吗?当然不会。过了一年后,达能说服了光明的大股东,并且投资了十亿美元给光明搞建设,而他们的要求就是剑指光明的股份,光明妥协了,允许达能持有光明百分之二十的股份,这已经严重违背了王佳芬的初衷。达能是喂不熟的野狼,他虽然答应了光明的“不得持有超过百分之二十的股权”,但是同样的,他也发现了光明乳业的弱点,那就是王佳芬虽然身为董事长,但是真正做决定的是大股东,而这正是当时所有民族企业的通病。

建国后首家民族乳业,执掌人与外资斗了15年,今市值是伊利零头


从此之后,达能有什么事情都不需要找王佳芬商量,只要搞定了上层股东,那么王佳芬就是最容易对付的那个,而光明的大股东并没有王佳芬那样的抱负和气节,他们很快就答应再给达能百分之一的股份,“不超过百分之二十持股”的诺言最终以光明自己反悔而成为笑话。在2005年之后,光明乳业以董事长和总经理不能同一人兼任为理由,架空了王佳芬的职权,王佳芬意识到自己的末路已经来到,光明和达能的争斗胜负已经知晓。正当光明深陷囫囵的时候,蒙牛和伊利却在中国的奶制品市场上高歌猛进,接连拿下了光明许许多多以前的市场份额,而最给予光明迎头痛击的,还是在2006年达能和蒙牛宣布强强联合。光明乳业再也不是蒙牛、伊利的对手,只能蜗居在自己的大本营上海,做着少量的份额勉强维持不死的状态。总的来说,王佳芬已经算是为了光明这个民族企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但是中国民族企业的大股东制模式让王佳芬的战略屡屡受挫,董事长和大股东无法达成一个契合,做决定的都是看向利益的大股东,所以光明牛奶的消亡其实是一件必然的事情。

建国后首家民族乳业,执掌人与外资斗了15年,今市值是伊利零头


感谢您的阅读,如果觉得本篇文章对你来说有帮助的话,别忘了点赞、评论、转发和收藏哦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2599 字。

转载请注明: 建国后首家民族乳业,执掌人与外资斗了15年,今市值是伊利零头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