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 聚力提升大豆产能——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盖钧镒

瞭望 | 聚力提升大豆产能——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盖钧镒

中国工程院院士盖钧镒

  保护农民种豆积极性,关键在于提高农民收益。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可以解决我们耕地相对不足的问题

  立足国内解决大豆供应问题;加大大豆生产和出口的支持力度,通过大豆加工业和食品工业拉动对国产优质大豆的需求,逐步发展壮大我国大豆产业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赵久龙 陈席元

  大豆原产于我国,是中华民族给全人类的馈赠。然而近年我国大豆产业形势不容乐观,亟待加强大豆种植,提升育种水平。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加大耕地轮作补贴和产油大县奖励力度,集中支持适宜区域、重点品种、经营服务主体,在黄淮海、西北、西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开展盐碱地种植大豆示范。

  国以农为本。扩种大豆,是国家着眼粮食安全和百姓餐桌、实打实调整农业结构的重要举措。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大豆遗传育种专家盖钧镒研究大豆60余年,几乎和同事们走遍全国生长大豆的地方,收集、整理大豆种质资源1.5万余份,创新大豆群体和特异种质2万余份,主持参与了50多个大豆新品种的选育工作。他主持绘制中国大豆育成品种系谱图,提出中国大豆品种熟期组划分方法和品种生态区划,发现了栽培大豆起源于南方野生群体的分子遗传学论据。

  对于大豆产能现状,盖钧镒说:“中国作为大豆的故乡,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2021年我国大豆进口量为9651.8万吨,自给率不足15%。我们要和时间赛跑,提高大豆自给率,力争早日实现‘大豆自由’。”“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我们一定会实现‘日暮平原风过处,菜花香杂豆花香’。”盖钧镒说。

  一体化破解种业创新“脱节”

  《瞭望》提升大豆产能,种业是关键。怎么评价我国大豆种业发展情况?

  盖钧镒:美洲原本没有大豆,20世纪上半叶美国科学家来中国收集大量大豆品种,回去发展了他们的大豆种业。我们研究发现,美洲大豆资源基本上来源于中国东北大豆种质,或者说,美洲大豆产业主要以中国东北大豆种质为基础发展而来。他们在发现大豆的经济价值后,投入大量科研力量去研究。

  过去东北大豆平均亩产一般在130公斤左右,到了美洲经改良后亩产多在200公斤以上。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持续增加大豆种业科研投入,取得了不少突破,一些地方单产也有明显提升,但与国际比较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与一些国家已建成全球布局的一体化现代育种体系相比,我国种业发展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品种培育的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不畅。其中,种子的育、繁、推之间“脱节”是制约种业创新的重要因素。就大豆种业来说,种子企业缺乏自主研发的紧迫性和技术力量,加之品种选育时间长、种植面积波动大,投资回收慢、企业承受能力有限,进而导致了我国种子企业的科技水平普遍不高,现有成果少。

  《瞭望》:怎样加快推动我国大豆种业发展?

  盖钧镒:第一,从产业一端看,推动大豆种业公司建立育、繁、推一体化的技术体系,主要选育、销售公司自有品种,逐步形成公司种业品牌,推广公司品牌种子的同时,研发并推广实现品种潜力的高产技术,不断提高品种产量。

  第二,从科学研究一端看,推动科研院所和高校等育种单位的技术专家与中小型种业公司建立联合体,形成另一条育、繁、推一体化的通道,逐步形成联合体种业品牌,并通过研发高产技术不断提高品种高产水平。

  第三,从评价机制看,有关单位要推动形成利于种业发展的绩效评价机制,动员更多技术专家投身种业技术研发工作。

  增产降本解决种豆不挣钱

  《瞭望》:提升大豆产能,你认为应该从何处着手?

  盖钧镒:国外地广人稀,机械化程度高,大豆生产成本低于我国,加之我国大豆单位面积产值较低,种植大豆的收益比不上水稻等其他作物,无形中会抑制豆农的积极性。例如我国重要的大豆产区黑龙江,最高种植面积曾经达到6000多万亩,后来因亩产低效益低而缩减,农民种一亩玉米的收益几乎相当于种两亩大豆。从上世纪末开始,我国由大豆净出口国变为最大进口国。

  依靠科技提高产量、降低成本,朝着发展绿色大豆经济前进,前途很光明。当务之急是从政策上加强引导,立足国内解决大豆供应问题;加大大豆生产和出口的支持力度,通过大豆加工业和食品工业拉动对国产优质大豆的需求,逐步发展壮大我国大豆产业。

  一方面,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要因地制宜,组织专家研究现有优良品种实现潜力产量的措施和技术,选育适合间作套种的玉米和大豆品种,加快研究解决间作套种带来的杂草和病虫害等新问题。加快培育龙头种业公司,保护自主知识产权。加大对育种技术、育种成果的评价力度,在种业科技领域有所发展。提升品种审定标准,更好发挥品种审定对育种的导向作用,加快选育更多耐盐碱、适合带状复合种植的优良品种,推动大豆种业发展。

  另一方面,我国种业发展急需由技术研发专家和产业应用人才组成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将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推广与农业生产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将种子科技成果及时地应用于农业生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导种业科技资源、科研院校成果和人才向种业企业有序双向流动,实现科研院所、高校与种业企业资源共享、共用,促进创新要素有效整合。

  再者,多举措保障农民种粮合理收益。目前农民种植大豆收益低,大豆要靠补贴。不挫伤农民种豆积极性,关键在于提高农民收益。

  带状复合种植解决土地相对不足

  《瞭望》:为什么要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

  盖钧镒: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之所以势在必行,因为大豆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是国人食用油脂和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之一。

  有很多人问,我们能不能自己种大豆满足国内需求?如今我国每年进口约1亿吨大豆,主要用来榨油、做饲料。另外国内自产不到2000万吨,主要用来做食用豆浆、豆腐。如果都用我们自己的土地生产,按照亩产100公斤计算,也要约10亿亩土地才能生产1亿吨大豆。

  好在有间作套种技术,也叫带状复合种植。全国多地的试验结果显示,因为玉米株型改善,更为紧凑,把玉米的行距放宽,株距缩短,总株数不变,里面可以插种一季大豆,较好条件下每亩可以收获约100公斤大豆,玉米产量基本不受影响。全国6亿多亩玉米地,如果能推广套种大豆,将极大增加大豆产量。此外,还有不少盐碱地也可探索种植大豆。

  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可以解决我们耕地相对不足,但两个作物种在一起,有可能产生相互影响,需要相应技术来解决,例如防治可能出现的病虫害。我们在实验阶段初步解决了一些难题,在全国大面积推广,还需要在更大范围做研究。我们还设想培育专门的饲料品种,让玉米和大豆的秸秆、籽粒都可以做饲料。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2703 字。

转载请注明: 瞭望 | 聚力提升大豆产能——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盖钧镒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