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排队逾11个月后,作为西南地区知名的智慧城市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君逸数码的IPO申请终于来到了最后一关。
日前,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委发布公告称,共三家企业的首发被定于5月26日上会,其中就包括四川君逸数码科技(300079)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君逸数码”)。
据了解,君逸数码成立于2002年,公司是一家专业智慧城市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主营业务包括智慧城市领域客户提供系统集成服务、运维服务和自研产品销售等。
受益于近年来智慧城市建设需求井喷,君逸数码报告期内业绩持续增长。财务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1年,君逸数码实现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93亿元、3.28亿元和3.54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436.76万元、6229.68万元和6745.84万元。
不过,翻查君逸数码的招股信息与此前深交所的问询记录,和讯财经留意到,在光鲜亮丽的经营业绩背后,公司存在诸如营收增速大幅放缓、严重依赖政策倾斜及自主研发能力存疑等经营隐忧。因此,在当前智慧城市领域各路新玩家不断涌入的情况下,君逸数码的未来发展前景是喜是忧,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争享“智慧城市”政策红利大蛋糕 偏安一隅位列“第一梯队”之外
自改革开放以来,一股由农村涌向城市的人口迁徙大潮便持续至今,我国的城区居民及城镇化率不断攀升,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国内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了64.72%。
随着城市居民的不断增加,以北上广深为代表的超大型都市开始涌现,如何才能让一座超千万人口的大都会有序运行,这成了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际上,早在2008年,我国就已提出了“智慧城市”这一概念,从2014年起,有关部门便持续推动相应政策出台以驱动智慧城市领域的发展。中国信通院统计数据显示,2020 年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投资总规模约2.4 万亿元,智慧城市市场规模已达14.9 万亿元,占全球智慧城市市场比重的22.7%。
在此背景下,一批智慧城市行业的领军企业开始向资本市场进军,西南地区知名的智慧城市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君逸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君逸数码”)便是其中之一。
5月19日,深交所发布创业板上市委公告,包括君逸数码在内的三家企业的首发被定于5月26日上会。
资料显示,君逸数码成立于2002年,公司主营业务是为智慧城市领域客户提供系统集成服务、运维服务和自研产品销售等。受益于近年来智慧城市建设需求的井喷,君逸数码的期内经营业绩得以持续增长。
据招股书披露,2019年至2021年,君逸数码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2.93亿元、3.28亿元和3.54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436.76万元、6229.68万元和6745.84万元。
从业务类型方面,君逸数码的业务可分为系统集成服务、运维服务和自研产品销售,其主营业务主要应用于城市治理服务和智慧民生两大领域。从财务数据来看,系统集成服务为君逸数码贡献了绝大部分营收,期内营收金额分别为2.75亿元、3.11亿元、3.41亿元,占当期营收之比达到了93.79%、94.98%、96.25%。
从招股书披露情况来看,君逸数码期内在西南地区的业务拓展颇有可圈可点之处,尤其在智慧管廊领域,君逸数码以自研综合管廊智慧管控软件为依托,成功实施了成都地下综合管廊总控中心工程、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综合管廊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其中,成都市地下综合管廊市级总监控中心工程入选2020年住建部科技示范工程项目。
报告期内,君逸数码的智慧管廊业务收入逐年增加,实现营收分别为4019.87万元、6231.70万元和6803.20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达13.71%、19.10%和19.22%,有望成为公司的第二增长极。
在专利储备上,截至2022年3月31日,君逸数码拥有专利50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24项,并在2019年4月其通过了软件成熟度最高级别的CMMI5级认证。
不过,和讯财经留意到,虽然君逸数码在西南地区以及优势业务领域具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但智慧城市的产业分布主要呈现“一线聚集”的特点,市场需求及相关企业大多分布于“北深上广杭”五地。
根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新型智慧城市产业图谱研究报告》,截至2021年,北京智慧城市上市企业占全国的19.7%,居全国第一,其次是深圳(11.64%)、杭州(10.45%)、上海(8.66%)、广州(8.36%)等城市。
换言之,当前偏安于西南一隅的君逸数码,其市场空间与位居一线的行业头部公司相比,尚有不小距离。财务数据显示,君逸数码在西南地区的主营业务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总额的比例分别为76.68%、70.81%和81.18%,其中,在四川省内的主营业务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总额的比例分别为46.89%、56.78%和79.61%。
在当前智慧城市以政府主导、财政投资为主的发展模式下,若未来西南地区的智慧城市投资需求下降,或将对君逸数码的经营业绩带来不利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智慧城市产业作为云计算、AI、5G物联网等不同技术融合创新的高新产业,技术实力是产业内公司的基本功,而君逸数码期内研发投入占营收之比仅在4%左右。值得一提的是,在这4%的研发投入中,其中有一半是委托研发费用,财务数据显示,君逸数码期内委托研发费分别为648.00万元、524.59万元和650.06万元,占研发费用的比例分别为53.55%、51.11%和43.79%。
据和讯财经进一步了解,委托研发与合作研发是当前上市公司常用的非自主研发模式。其中,委托研发是指被委托人基于他人委托而开发的项目,委托人以支付报酬的形式获得被委托人的研发成果的所有权。而合作研发是指研发立项企业通过契约的形式与其他企业共同对项目的某一个关键领域分别投入资金、技术、人力,共同参与产生智力成果的创作活动,共同完成研发项目。
换言之,委托研发情况类似于“外包”,通过支付报酬获得研发人的知识产权,企业本身不参与研发过程。有分析人士对和讯表示,较高的委托研发投入,可能代表了该公司自主研发实力有限,部分技术核心或属于第三方。
因此,综合看来,不管是与像大华股份(002236)、浪潮信息(000977)、海康威视(002415)这样等深耕软硬一体的业内龙头,还是与诸如“AI四小龙”之类的后起之秀相比,君逸数码当前在营收规模及技术实力上都略显逊色。而随着深耕于一线城市的龙头企业携资金与技术优势开始拓展业务区域,君逸数码或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
“增收不增利”曝盈利能力短板 存货变动及多项会计科目异常引关注
除了在行业背景与经营业务方面存在的隐忧,和讯财经翻查招股书还发现了许多值得投资者密切关注的潜在风险点。
首先,在盈利能力方面,翻查君逸数码自挂牌新三板以来披露的财务数据,发现公司营收水平由2013年的6000余万增长至2021年的3.54亿元,但其净利润却始终未超过7000万元,盈利能力并未随营收“水涨船高”,整体呈现“增收不增利”的现象。
从招股书中可见,君逸数码期间费用占比并不算低。报告期内,公司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和财务费用的合计金额分别为3423.28万元、2933.55万元和3602.45万元。
另外,近三年来,君逸数码的信用减值损失持续高企,分别为1164.68万、774.92万、1030.54万元,主要为应收账款信用减值损失,但对于信用减值产生的原因,君逸数码未在招股书中做详细披露。
而进一步分析君逸数码的应收账款情况,可以看到,其在2019年末至2021年末,各期末应收款(应收款余额+应收票据)分别为2.96亿元、2.9亿元、3.79亿元,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如此营收构成并不算太健康,公司是否存在为上市突击增收而放宽赊销的情形呢?
另外,在这些应收账款中,已逾期的金额分别为9305.32万元、8962.28万元、7931.85万元,其中逾期一年以上应收账款金额分别为2806.73万元、6412.29万元、3093.84万元,公司的账龄结构也出现恶化迹象。
不难看出,持续高企的相关费用已经侵蚀了君逸数码的利润空间,优化自身成本结构并提升回款效率成为公司亟待解决的问题。若君逸数码持续受困于“增收不增利”的怪圈当中,走出西南、拓展全国市场或将成为一句空谈。
此外,君逸数码财报内的多个会计科目也存在异常,据招股书披露,2019年-2021年,君逸数码的净利润分别为5,436.76万元、6,229.68万元、6,745.84万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1,684.10万元、7,033.89万元、2,029.02万元。以此计算,其各期的净现比分别为0.31、1.13、0.30。
可以看到,君逸数码的经营性现金流自2019年至2020年由1684.10万元陡然增至7033.89万元,随后,又在2021回落至2029.02万元,波动较为显著。这不禁令人质疑,君逸数码在经营业务上是否存在重大不确定性未做披露。
另外,君逸数码的存货变动也令人质疑,其近五年存货增速平均为56%,增幅超过同期营业成本与利润增速。君逸数码在招股书中表示,公司主要将实施的系统集成服务项目在验收前形成的工程施工余额计为存货。
有分析人士对和讯财经表示,将存货增速快于营业成本的情况,与前述君逸数码期内屡现净现比远小于1现象结合来看,该公司可能存在为虚增利润而虚增存货的情形,而其存货又是以“工程施工余额”这类难以计价与盘点的项目构成,因此,该公司后续有可能通过“存货减值”的方式来消化虚增。
和讯还在君逸数码的招股书中注意到,其着重强调了公司存在的存货减值风险,但似乎并未计提存货减值准备。
在财务合规方面,和讯财经留意到,君逸数码在去年4月申报IPO前夕,审议通过了《关于前期会计差错更正的议案》,随后因上述会计差错事项构成信息披露违规,贵司董事长曾立军、财务负责人杨代群被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责任公司采取口头警示的自律监管措施。
而对于公司为何在IPO前夕突击变更收入确认方法,君逸数码并未做进一步披露与解释。
另外,君逸数码河南分公司在2018年10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还曾因所得税未按期进行申报于2019年1月被税务部门罚款,子公司君逸数联也犯了同样的错误,在2017年8月1日至2017年8月31日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未按期进行申报被税务部门处罚。两家分子公司能在短期内先后摔在同一个窟窿上,可见,君逸的财务管理体系仍有待规范和完善。
君逸数码即将冲击IPO申请的最后一关,但公司招股书披露内容中出现的诸多问题隐忧,值得投资者密切关注。和讯财经曾就上述问题向君逸数码发函问询,但并未收到公司的正面回复。
关于本篇文章的更多报道,我们已在【和讯财经APP】上刊登,应用商店搜索“和讯财经”,下载并参与猜指数活动赢取京东卡和万元现金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