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网站6月26日发表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保罗·格维尔茨的文章,题为《欧美在对华政策上协同合作的未来:中欧峰会透露了什么》。文章认为,在对华态度上,欧盟没有美国强硬。前者强调合作与竞争并存。文章摘编如下:
日前的中欧峰会表明了大西洋两岸在中国问题上合作的潜力和挑战。欧盟在峰会后发表的官方声明的标题是“中欧峰会:在复杂而重要的伙伴关系中捍卫欧盟的利益和价值观”。美国政策和大多数有关中国的政策辩论基本上已不再使用“伙伴关系”一词,取而代之的是“竞争”“较量”甚至“对抗”。注重细微差别的美国政策倡导者增加了不同程度的“合作”一词,而其他人则完全忽略了这个词。的确,官方声明的标题将中欧“伙伴关系”称为“复杂的”,并表明需要“捍卫欧盟的利益和价值观”,但中欧伙伴关系仍被视为是“重要的”。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该声明,之后在问答环节中还特别提到了2019年3月欧盟委员会发布的一份文件。该文件明确表示欧盟将对中国采取更严厉的态度,但也从多个层面描述了中欧关系。
▲资料图片:冯德莱恩
同时,在不同的政策领域,中国是与欧盟拥有紧密一致目标的合作伙伴;是欧盟需要找到利益平衡点的谈判伙伴;是欧盟在追求技术领先地位过程中的经济竞争对手;也是正在推广另一套治理模式的系统性竞争对手。这意味着欧盟需要采取灵活务实的统一政策,从而能够有原则地捍卫自身利益和价值观。
许多观察人士正确地强调了“系统性竞争对手”的概念,称这是欧盟描述中国的一种新方式。但有太多观察人士忽视了欧盟在同一句话中提及的其他概念:“合作伙伴”“谈判伙伴”和“经济竞争对手”。冯德莱恩确定这种多层面策略将继续作为欧盟的态度,我们在日前也看到欧盟将这一复杂的态度付诸实践。欧盟在峰会后公布的官方声明在几个问题上都很强硬,其中最重要的是与中国的经济关系以及人权问题,而在其他问题上则采用了更倡导合作的论调。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