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宝武重组太钢集团,钢铁行业的“马太效应”会出现吗?

记者 |庄键

1

8月20日深夜,一位中国宝武钢铁集团(下称中国宝武)的中层干部,在微信朋友圈上发布了一张写有“马太效应”字样的图片。

第二天,他参加了中国宝武重组太钢集团的签约仪式。这场仪式结束后,山西省国资委将正式把旗下太钢集团51%的股权无偿划转至中国宝武。

源自于圣经的“马太效应”,有着强者愈强、赢者通吃的含义。在中国宝武重组太钢集团的背景下,“马太效应”这四个字,在国内钢铁行业中又多了新的含义。

“马太效应”中的太字,所对应的是太钢集团,马字则指向了另一家钢企马钢集团。一年前,中国宝武曾以类似的方式重组马钢集团,原实际控人安徽省国资委将马钢集团51%的股权无偿划转给了中国宝武,退居第二大股东。

通过对地方国企的两次重组,中国宝武得以实现其“亿吨宝武”的规划。中国宝武一直计划把自身的粗钢产能提升到1亿吨的规模。这一数字相当于去年中国粗钢产量的十分之一。

中国宝武重组太钢集团,钢铁行业的“马太效应”会出现吗?

中国宝武所重组的马钢集团、太钢集团,分别拥有2000万吨和1000万吨的钢铁产能,加之期间获得了重庆钢铁的实质管理权,中国宝武的产能规模顺利超过1亿吨,跻身全球最大钢铁生产商。

在国内钢铁市场,中国宝武更是遥遥领先,其产能规模大于行业第二名河钢集团和第三名沙钢集团的粗钢产能总和。

截至目前,河钢集团和沙钢集团的粗钢产能分别为4656万吨和4110万吨。

对于公司连续的兼并重组,中国宝武董事长陈德荣曾解释说,这是基于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钢铁行业的理解,做出的市场化发展行为。中国宝武有兼并重组的需求,别的企业也有这样的需求,重组带来双方的共赢。

中国宝武本身就是兼并重组的产物。2016年,由于产能严重过剩,国内钢企大面积亏损,宝钢集团和武钢集团两家央企实施联合重组,中国宝武由此诞生。

同样在这一年,工信部发布的《钢铁工业调整升级规划》,为钢铁行业定下了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到2020年,国内钢铁行业前10家企业的产业集中度将由34%提升到60%。中国宝武显然是这份规划最为坚定的践行者。

但中国宝武的掌舵者陈德荣很清楚,产能规模只是手段,并非最终的目的。在界面新闻记者参加过的一次中国宝武内部会议上,陈德荣曾自问自答地说道:“我们追求‘亿吨宝武’有什么价值?”

陈德荣的回答是,“亿吨宝武”可以给我们带来专业化的分工,并且提升效率。按照他的设想,如果将10座乃至20座钢厂的多元化配套业务进行整合,就可以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过去只有一个钢厂时,钢铁生产的辅助工序再怎么整合也无法产生效率。

同样重要的是,产能规模扩张后,中国宝武在与上游铁矿石厂商的博弈中,将获得更大的主动权。作为钢铁行业的重要原材料,进口铁矿石价格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钢企的盈利空间。

借助于2016年以来的兼并重组,中国宝武在世界500强榜单上的排名,已蹿升至第111位新高,相比于四年前提高了164位。这份榜单以营收规模为公司排名座次。

但如果以利润来为这500家企业重新排序,中国宝武的位次将滑落到第212位。

这种差距促使中国宝武正在全集团展开一项名为“对标找差”的行动。该公司的管理层安排各家子公司和行业优秀企业进行全面对比,从利润率、净资产回报率、研发投入等各项指标中找出差距,并且制定改进措施。

相比于通过兼并重组迅速做大,以“对标找差”的方式实现提升,显然更为任重道远。

中国宝武能否在这场考验中交出一份满意答卷,将最终决定属于它的“马太效应”是否会如期出现,而不再是重蹈“大而不强”的覆辙。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445 字。

转载请注明: 中国宝武重组太钢集团,钢铁行业的“马太效应”会出现吗?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