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报讯(记者 陶凤 吕银玲)8月1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7月全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数据,7月CPI同比上涨2.7%,环比上涨0.6%。其中,涨幅突出的是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3.2%,环比上涨2.8%。专家表示,汛情对食品价格产生了一定扰动,粮食、蔬菜、肉类等价格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升。
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王军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CPI回升符合预期,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今年的洪灾地区蔬菜播种面积占全国的43%,产量占全国的34%,而且受灾严重的8个省份,猪肉产量占全国的43%,洪灾导致短期菜价猪价回升;二是从历史来看洪涝年份食品CPI 环比相较于非洪涝年份平均增加0.36 个百分点。
“食品中,随着餐饮服务等逐步恢复,猪肉消费需求持续增加,而多地洪涝灾害对生猪调运产生了一定影响,供给仍然偏紧,猪肉价格上涨10.3%,涨幅比上月扩大6.7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董莉娟也分析道。
除了猪肉价格上涨,董莉娟还指出,受不利天气影响,鲜菜价格环比上涨6.3%,涨幅扩大3.5个百分点;由于蛋鸡存栏减少,夏季产蛋率有所下降,鸡蛋价格在连续9个月下降后转涨,上涨4%;鲜果大量上市,价格继续下降4.4%,降幅比上月收窄3.2个百分点。
“洪灾造成局部地区交通瘫痪,尤其是部分沿江港口发运困难,集装箱回箱慢,运输成本上升,对夏季‘北菜南运’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说。
在非食品价格方面,则由上月下降0.1%转为持平。非食品中,受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影响,汽油和柴油价格分别上涨2.5%和2.7%;暑期出游增多,飞机票和宾馆住宿价格分别上涨2.9%和1.7%;夏装折扣力度加大,服装价格下降0.5%。
下半年CPI走势将会如何?财信国际经济研究院副院长伍超明表示,预计8月CPI增长2.4%左右,较7月下降0.3%,年内数月趋于下行,全年增长2.8%左右。原因首先是预计8月食品价格环比涨幅将有所收窄;其次,全球需求弱复苏,国际油价对非食品的拖累将减弱,但居民消费需求弱复苏下,非食品上涨动能不强;此外,8月CPI翘尾因素下降0.7%至2.2%。预计年内数月在“猪周期”的带动下,CPI将趋于下行,其中四季度在1%上下波动概率较大,不会出现负增长。
中钢经济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胡麒牧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下半年随着洪涝灾害影响的结束,以及生猪存栏量的上升,CPI指标环比预计会缓慢下降,考虑需求的支撑,CPI同比应该处于平稳略涨的状态。他分析,支撑CPI下半年走强可能有三个因素,一是餐饮、娱乐、文旅等行业的全面复工,学校的复课,都会带来大量新增需求。二是9、10月到年底的多个法定假日,外加“双11”购物节,都是利好消费的。三是预计三、四季度还有进一步刺激经济的政策出台。
在王军看来,CPI的回升应该是短期的,后续物价仍受制于需求面的弱景气而重回下降通道。核心CPI反映的趋势仍然是通缩,未来经济复苏不容乐观。
<script></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