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危险鸿沟

《经济学人》: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危险鸿沟

资料图片

1929年大萧条,股市崩盘;1987年黑色星期一,股价一天内下跌20%;1999年,互联网泡沫破裂股市大跌。这一切都让股市充满了戏剧性。

有了这些先例,前段时间美国股市的疯狂也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2月19日至3月23日,标准普尔500指数下降了三分之一,之后又迅速攀升。

美联储将购买公司债券来帮助大公司进行债务融资,这一催化剂让投资者毫不迟疑地从恐慌转向乐观。但华尔街的乐观看法或许会让人感到不安,这与其他市场形成了鲜明对比。例如,英国与欧洲的股票回升速度就相对缓慢。

虽然华尔街的市场能够快速回升,但疫情对就业市场的打击却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到快速恢复,失业率从4%上升至约16%,创下自1948年纪录以来的最高水平。与那些股价不断飙升,并可以从美联储拿到钱的大公司相比,小企业还在为生存而疲于奔命。

不可否认,市场情绪得到缓解,很大程度源于美联储比其他央行更加激进的救市措施。美联储正在以难以想象的规模购买着大量的企业债务,包括高收益的“垃圾”债券。

在美联储的带领下,新一轮企业债券发行大规模重启。这一切的成本都十分高昂,因为甚至就连一直停滞的邮轮公司都能够募资,许多大公司因此避免了破产。股市也随之上涨。

不过,尽管公司债券市场的挤兑会导致更严重的经济衰退,但美联储似乎也别无选择。相比美国政府维持着的正值债券收益,日本和欧洲大部分国家政府债券的收益已经为负值。投资者认为,与其购买负值收益的债券,不如选择股票更有吸引力。毕竟3月底时,股票价格已经跌至足够诱惑那些勇敢的投资者的水平。他们发现大部分股市价值与利润相关,疫情终究会过去,经济也会恢复,因此做好了投资准备。

然而,每只股票的涨幅并不均衡,甚至在疫情大暴发之前,市场或许就已失衡,现在更是如此。英国和欧洲的证券交易所充斥着诸如汽车、银行和能源等陷入困境的行业,这让市场对这些地区的股票充斥着担忧和焦虑。而在美国,投资者们对像Alphabet(谷歌母公司)、亚马逊、苹果、脸书和微软这样的科技界宠儿更有信心,而这些公司的市值占标准普尔500指数的五分之一。

或许对于投资者而言,他们只是无奈地把本押注在了几家能幸存下来的企业而已。资产管理者们必须尽其所能让资金发挥作用,但问题是近期股价波动太快,并没有恢复到正常水平,现在美国股价比去年8月份还要高。

但投资者们似乎忘记了风险依旧存在,至少有三大风险尤为突出。

首先是,疫情仍有余波,二次疫情完全有可能出现。美国还将应对经济严重衰退带来的后果,第二季度美国GDP预期将较上年同期下降约10%。许多私营企业主希望通过成本削减的方式来维持利润,并偿还歇业期间所积累的债务。但总体而言,企业的这种紧缩政策将抑制需求,经济恢复的水平也将远低于正常。

其次是,关于欺诈的风险。持续的繁荣往往会怂恿人们做出一些不端行为,在疫情导致的大崩盘之前,经济达到了有史以来最长时间的扩张,多年的低息贷款和金融操作意味着会计欺诈现在可能暴露无遗。发生于美国的重大公司欺诈或倒闭事件可能会动摇市场的信心,比如2001年安然(Enron)的财务造假让投资者神经崩溃,2008年雷曼兄弟破产则导致股市下跌。

而最后一个风险,则是政策。经济衰退将伤害小公司,让幸存的大企业处于更有利地位,行业将会更加集中,虽然这些问题一开始就已经存在。如果大企业霸占的补贴份额超过其所应得份额,那么要求其偿还的呼声只会越来越高。政府将会开始大幅度征税,所谓稳步下降的法定联邦企业税率会大幅度提升(2017年,特朗普宣布税改,法定联邦企业税率从远高于30%的长期平均水平降至21%)。

不过,从目前来看,股票投资者认为美联储会支持他们。但最近几个月市场不同寻常的表现已经证明,市场情绪可能会突然转变。一个月的熊市似乎并不足以消化所有可能有关疫情的坏消息,以及由此产生的巨大不确定性。这场股市大戏仍将继续上演。

(张者昂编译)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584 字。

转载请注明: 《经济学人》: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危险鸿沟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