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价股暴涨本质是自救 操作上要学会“打时间差”
最近1个月特别是春节开年以来,A股市场盘面风格可谓风云突变。节前大涨的白马核心抱团股遭遇了崩溃式杀跌行情,而节前崩盘的低价低位低估值个股却出现了井喷式拉升。通达信软件中,专门收集低于3元股票的“低价股指数”,从2月4日最低728.95点涨到了3月8日最高879.21点,区间最大涨幅高达20.61%,直逼半年前895.84点高位。
熟悉通达信软件的投资者知道,“低价股指数”只收集3元以下的个股,若股价突破3元后,则不会再被计入指数内,除非跌回3元以下才会被重新计入指数。换句话说,近期主涨市场的超跌股,不仅有目前还在3元以下的低价股,而且更有从3元下方起飞后大于3元的股票。
另外,截至3月8日收盘,A股市场的平均股价是22.35元,这一数据比上证指数见顶6124点时的22.58元略低,更低于上证指数见顶5178点时的35.30元,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当下只要是小于10元的股票,都可以称之为“低价股”。
这样一来,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近期牛气冲天的个股,几乎是清一色小于10元的超跌低价品种。中国黄金、邦讯技术、济民制药、仁东控股、金牛化工、章源钨业涨幅超过100%,一拖股份、中材节能、开尔新材、*ST实达等多达29家低价股涨幅大于50%。
那么,为什么超跌低价股会在最近一个月大面积狂飙呢?其背后的本质逻辑到底是什么呢?接下来投资者应当怎样挖掘未来牛股呢?为此,接受上游新闻记者采访的富鼎资管经济学家李维夏与华龙证券人民大道总经理牛阳做出了以下几方面的分析:
第一、本质是注册制全面实施前的保壳行为。最近一个月领涨的超跌股之所以牛冠全场,是因为退市新规和全面注册制“优胜劣汰”预期起到了很大的震慑作用,导致不少绩差股和徘徊于盈亏边缘的股票逼近了“面值退市”的红线。由于这些超跌股中很大一部分股票极有可能在2020年年报亏损且2021年一季报很可能续亏,因而如果再不采取措施进行自救,提前退市恐难避免。随着深圳主板与中小板合并在即,A股距离全面实施注册制也就为期不远了,因此超跌低价股为了尽可能地避免“面值退市”,采取措施刺激主力资金拉抬股价是利用全面注册制实施前空白期唯一的自救手段了,甚至可以说是年报一季报业绩爆雷前被动自救的行为了。
第二、也有一些是被错杀的低估值优质股。2月4日前绝大多数题材股的走势不亚于一场股灾,正所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不仅绩差股跌得屁滚尿流,就连低价低估的绩优股也被砸得面目全非。这些低价低估的绩优股主要集中在偏传统的有色、煤炭、钢铁、石油、基建等板块。而这些板块对应行业的景气度并不差,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全球范围内的通胀预期,对这些行业都是存在着正面影响的。可是在2月4日前的杀跌浪潮中,这些板块有很多个股也被砸到了“面值退市”的边缘,平均市盈率只有10倍左右,故具有很大的非理性成分在里面。因此这一个月来,低价低估的超跌股暴动,是有基本面作为支撑的。
第三、超跌低价股行情将步入分化阶段。既然今年全球性货币政策收紧预期非常强烈,那么即便是国内货币政策明确表示不会“急转弯”,也至少意味着不可能像过去2年那样宽松了,更多地是更加细化地精准施策。这样一来反映到资本市场上,盘面分化将成为常态。对超跌低价股而言,倘若短期涨幅过大而业绩跟不上抑或扩大亏损,则股价早晚会被打回原形,一些该退市的股票则免不了退市的结局。而对于那些超低股价且市盈率也很低的个股而言,其后续补涨行情是值得期待的,且持续时间也会比绩差、绩平的妖股牛股长得多。对于这一点,3月下旬以后会越来越明显。
第四、可以利用时间差进行精细化操作。通常情况下,3月下旬至4月份是绩差类上市公司密集发布年报业绩的阶段(尤其是4月下旬),且全面实施注册制是可以预期的。因此投资者在操作上可以采取以下方案:一季报前重点进攻严重超跌的创业板非亏损类低价股,理由是它们股本较小,操作弹性大;一季报后重点进攻严重超跌的沪深主板中小板非亏损类低价股,原因在于之前科创板和创业板都在注册制实施后有过一波爆炒行情,一旦沪深主板中小板实施注册制,创业板就会被边缘化,资金必然冲向沪深主板中小板的超跌低价非亏损股特别是低估值低价股。所以,投资者在操作上,首要是避雷,其次是创业板低价非亏损股,最后是沪深主板中小板超跌低价低估值个股。
上游新闻•重庆商报记者 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