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长期投资的一个大原则是闲钱投资,不影响我们的生活,非特殊情况,尽量不要临时取出。而要尽量拿的住,就要合理分配我们的资产。那么,每月应该拿多少钱买基金才合适呢?
投资金额太少,本金不够多,收益不明显;投入太多,又担心现金流跟不上。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搞清楚,我们的投资目标是什么。投资目标一般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有明确的计划,知道自己需要攒够多少钱,比如说买房的首付款、给子女的教育基金或者为自己准备的养老金;
另一类则没有明确的目标,比如说有的年轻人想通过强制存款告别“月光”,又或是单纯想“慢慢变富”实现财富增值。
对于这两种情况,我们有不同的建议。
1、有明确的投资目标
对于这类投资者,不妨直接列出投资目标、期望的未来总收益、预期的年化收益率等指标,通过“倒推法”计算出每个月需要的定投金额。
给大家举个例子:
打工人小A正值壮年,计划5年后去北极看极光还是去南极看企鹅。想要5年后攒10万元,假设自己理想的基金定投收益率为15%年化,代入基金定投收益率计算器,可以得出你每月的定投金额约为2150元。
2、没有明确的投资目标
给大家推荐三种方法,一是“闲钱法”,二是“资产配置法”,三是“生命周期法”。
先说“闲钱法”。
我们经常说,买基金最好要用“闲钱”,因为闲钱是规划好专门用于投资理财的钱,等得起。即便遇到市场下行期也可以坚持定投等待反转,画出微笑曲线。
至于这个闲钱怎么计算,给大家两个公式参考:
1)每月固定收入(比如工资)的10%-20%
2)(月收入-月支出)/2
这样一来,投资金额就可以不影响基本生活质量,也可以确保余额能满足定期持续扣款。如果收入增加,投资金额也可以按相应比例增加。
再说“资产配置法”。
关于家庭资产配置,有一个著名的“标准普尔家庭资产配置图”,把家庭资产分成4个账户,按照资金的重要和紧急程度进行分类。
第一个账户是要花的钱,大约是总资产的10%或者是3-6个月的家庭生活费,主要用于衣食住行等日常开支。
第二个账户是保命的钱,大约是总资产的20%,用于应对突发的意外事件引发的大额支出,一般建议配置重疾险等。
第三个账户是生钱的钱,一般占比30%,用于投资股票或者中高风险的基金,为家庭创造收益。
第四个账户是实现目标的钱,一般占比40%,用于养老金、子女教育基金等等,投资目标是追求相对稳健的保本升值。
(注:上图比例仅作为示例,不构成投资建议)
不过这个比例只是一个粗略的参考,还是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来制定和调整。
最后再来看看“生命周期法”。
人生不同阶段风险偏好不同,一般来看,年轻的时候可以激进一些,多配置权益类的基金,年纪越大,抗风险能力越低,资产配置上也要优先考虑稳健收益的债基。
20到30岁
这个年龄段刚开始步入社会,身体条件非常好,精力旺盛,投资上,可以更进取一点,比如偏股型基金分配80%左右,偏债型基金分配20%左右。
30到45岁
家庭的形成期,这个阶段基本上事业已经稳步上升,收入也逐渐提高,大部分也组建了自己的家庭,要实现子女教育等需求。这个时候需要更稳健一点,可以考虑将40%以上的资金分配在偏债型基金上。
45到60岁
家庭的成熟期,需要稳健增值的资产配置,除了子女教育,未来养老也是一个重要目标。偏债型基金的配置可以进一步提高些,比如配置到60%以上左右。
60岁以后
稳健就是第一要务了,核心是资产的保值,那么可以考虑80%以上配置偏债型基金。
以上是每个月该投多少钱,那如果突然有一笔巨款,比如年终奖,该怎么投呢?
比如Z先生除了每月12000元的收入,还有12万元的存款。12万元,可以做一个另外的投资计划。
比如留2万元,应对未来3到6个月的不时之需等,这个是作为备用金,满足流动性需求,可以用活期存款和货币基金结合的形式。每月的5000元结余,在补充了这2万元备用金后,其余的都可以考虑投入到基金中。
剩下的10万元,可以分批买入偏股及偏债类基金中,来增加自己的收益。
因为我们手里有较多资金,可以先买入一定比例,建个较低的仓位。剩余资金可以考虑分成几笔或者多笔分批投资,长期看可以平滑市场的波动,降低整体风险。比如1万元可以考虑分3笔买入。
在初期,我们的闲置资金会比较多,这部分钱,建议买一些中短债基金。3个月到1年期的不等。收益通常高于货币基金,又不会影响我们之后进行投资。
具体投资中,我们还会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股市出现较大波动,我们该怎么调整。
这里建议可以采取低位多投,高位少投的方法。宽基可以大盘指数比如沪深300、证指数为基准,上涨/下跌,投资金额相应减少/增加;主题基金则是参照对应的行业指数。
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采取类似这样的一些灵活的投资方式,让收益更平稳,提升总体表现。
以上就是该怎么确定自己每个月该花多少钱买基金的方法,希望上述方法能够帮助你找到适合自己的定投金额,合理规划家庭资产配置。
(文章整理自华夏基金、中欧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