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工作迈出重要一步。5月17日,首批9个基础设施公募REITs项目正式获批,将进入基金公开发售阶段。首批项目募集资金基本投向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主要用于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和民生等重点领域。
专家指出,基础设施公募REITs试点落地有助于盘活基础设施存量资产,拓宽融资渠道。中国证券报记者18日获悉,下一步,有关部门将着力培育多元化REITs机构投资者群体。
首批项目试点示范性较强
我国基础设施公募REITs是在现有的公募基金产品、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基础设施项目运营的法律法规框架体系范围内进行的创新和扩展,产品极具创新性。
“不同于国外REITs以商业地产项目为主的情况,我国基础设施公募REITs以盘活存量基础设施资产为先导,优先选择高速公路、市政领域等投资几十亿元且运营稳定收益较好的基础设施项目,使普通个人投资者有渠道通过对基础设施公募REITs投资而有机会持有这些‘隐性国民财富’,共享发展红利。”作为承办首批基础设施公募REITs项目并参与相关规则征求意见的天达共和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张璇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
首批基础设施公募REITs项目很有代表性。在这9个项目中,高速公路项目2个、工业园区项目3个、仓储物流项目2个、绿色项目2个。上述9个项目估值规模约315亿元,分布在北京、上海、广东、深圳、江苏、浙江等重点区域,原始权益人涵盖央企、地方国企以及个别重点基础设施领域的外资企业。首批基础设施公募REITs项目整体现金流分派率约4%至12%。项目募集资金基本投向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主要用于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和民生等重点领域。
业内人士表示,首批基础设施公募REITs项目投资管理等合规性手续基本完备,募集资金用途符合宏观和产业政策鼓励支持方向,试点示范性较强。“REITs治理机制在夯实管理人主体责任的同时,兼顾原始权益人积极性。9个项目均由原始权益人担任运营管理机构,注重发挥原始权益人专业运营能力优势,进一步保障其参与积极性。为防范关联交易和同业竞争损害基金持有人利益,借鉴上市公司、公募基金和境外成熟市场监管经验,要求原始权益人完善关联交易决策机制,健全同业竞争管理制度,保持运管机构独立性,切实保护投资人合法权益。”该业内人士说。
拓宽权益融资渠道
专家分析,将基础设施资产转化为流动性较强的上市金融产品,实质是成熟基础设施项目发行上市。在当前环境中,开展基础设施REITs试点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可盘活基础设施存量资产,为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提供新渠道。我国各级政府和相关企业支出中用于投资的比例较大,积累规模庞大的优质基础设施类资产,基础设施公募REITs可盘活这些存量资产,提供增量投资资金来源,降低杠杆率,有利于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是可为基础设施领域提供新的权益融资渠道。近年来,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类上市公司市净率水平偏低,股价普遍低于净资产,部分境外上市企业市净率甚至低于0.3倍。相关企业股权融资阻力较大,这也是导致杠杆率攀升原因之一。基础设施公募REITs可提供契合基础设施领域的权益融资方式,提升资产估值水平和权益融资能力。
三是有助于吸引长期资金参与资本市场。在境外成熟市场,REITs是与股票、债券并列的大类成熟金融产品,具有中等收益、中等风险和分红稳定的特征,较好匹配养老金、保险资金投资偏好。推出基础设施公募REITs有利于填补境内金融产品空白,广泛吸引各类社会资金尤其是长期资金参与。
“REITs的发展蓝图已徐徐展开。”平安证券分析师刘璐认为,基础设施公募REITs有助于盘活基础设施存量资产,降低地方政府和国企债务负担,还有助于为个人和机构投资者拓宽投资范围。
培育多元化机构投资者群体
目前,推动基础设施公募REITs健康发展已写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多地政府纷纷出台专项支持政策。
此前,围绕健全基础制度、实施系统改造以及培育市场体系等重要内容,有关部门及单位做了大量工作。首批基础设施公募REITs顺利推出,与前期各项试点准备工作显然是分不开的。
谈及基础设施公募REITs发展,刘璐表示,短期仍面临一定障碍。比如,从资产供给来看,优质现金流基建项目稀缺等问题将限制REITs规模扩张;从资产需求端看,税收政策不确定性、存续期管理潜在风险、资产定价难度均影响投资者参与意愿。
中国证券报记者从接近监管部门人士处了解到,下一步将积极推动优化投资基础设施公募REITs相关制度安排,鼓励银行、保险、社保基金、养老金、证券、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参与,积极培育专业、多元机构投资者群体。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